来源:本站 作者:四川自考网 时间:2024-07-08 阅读:0次
2016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在教育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2.如果让6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4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说明( )。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决定了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4.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5.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完全做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性?( )。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7.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它们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8.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学生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9.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0.班主任李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
A.个人修养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11.初二(1)班小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天赋。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冯老师遵循的主要的原则是( )。
A.疏导原则
B.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长善救失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12.小明看书时可以“一目十行”,而小华则“一目一行”。这反映了他们在哪种注意品质上存在差异(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13.小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从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小红的思维方式属于( )。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
C.常规思维
D.具体思维
14.中学生随着身心的迅速发展,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被当作孩子看待。这说明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 )。
A.平衡性
B.独立性
C.封闭性
D.动荡性
15.小亮在解决物理习题时,能够把各种解法逐一列出并加以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佳解法。小亮的这种解题方法属于( )。
A.启发式
B.推理式
C.算法式
D.归纳式
16.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
A.避罚服从趋向
B.相对功利趋向
C.寻求认可趋向
D.社会契约趋向
17.小黄在学习时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容和价值,而不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奖励。根据成就目标理论,小黄的目标导向属于( )。
A.成绩趋近
B.成绩回避
C.掌握趋近
D.掌握回避
18.中学生小孙近期心理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一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勤奋感
B.克服内疚感
C.避免孤独感
D.建立同一性
19.孟老师近期工作比较消极,漠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依据职业倦怠的特征,孟老师的这些表现属于( )。
A.情感枯竭
B.去人性化
C.成就感低
D.知识枯竭
20.中学生小华和几个同学为了参加全省航模大赛,组成了航模小组,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达成了共识, 牺牲各自的一些课余休息时间,放弃各自的一些爱好,以规范自己的参赛行为。这种情况下,小组成员遵循的纪律属于( )。
A.教师促成
B.群体促成
C.任务促成
D.自我促成
21.晓玲性格内向,平时不敢同教师讲话,遇到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求教。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她的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经过多次这样的教学交往,晓玲学会了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杨老师改变晓玲行为的方法属于( )。
A.强化法
B.自控法
C.脱敏法
D.放松法
⼆.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论述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23.(论述题)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24.(论述题)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25.(论述题) 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三. 简答题:根据题⽬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其他(高考填空))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27.(其他(高考填空))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28.(其他(高考填空))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29.(其他(高考填空))简述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
四.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一)
张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解植物吸水的知识时,首先要求同学动手做个实验:将两块萝卜分别浸泡在两个装有浓盐水和清水的烧杯里,浸泡后取出并观察萝卜的变化,结果发现泡过浓盐水萝卜变蔫了,而泡过清水的萝卜变水灵了。张老师用右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泡过浓盐水的萝卜失去水分,泡过清水的萝卜吸收水分。张老师接着进一步提问:谁能概括出萝卜什么状态下失水?什么状态下吸水?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张老师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当植物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反之,细胞则吸水。接着,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 根”的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
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30.(阅读理解)(1)张老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张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
中学生晓雯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教师与同学都很喜欢她。但她需要进行选择与决策时,总是拿不定主意,处于矛盾中。例如,有人建议晓雯竞选班长,她也有此想法,但又担心班级事务繁多影响自己的学习;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教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为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名为一名心理学家。
31.(阅读理解)(1)请运用动机冲突相关知识分析晓雯的问题。
(2)假如你是晓雯的班主任教师,你如何帮助她?
本题考查对教育家与教育专著的识记情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他强调必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中的定义、原则或法则;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强调早期学习的重要性;倡导发现式学习;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根据题干推导出作者,再由作者推导出著作。故C项正确。
A项:《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代表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代表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体现为: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造就了个体的先天差异;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其中,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逐步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以便为个体的学习与发展做好准备。有些早期运动机能的获得是直接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的,例如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指的就是婴儿三个月翻身、六个月会坐等,这些都是个体生理成熟了自然就能掌握的早期运动技能。这种技能的发展由成熟程度支配时,没有必要超前加以训练。同样的道理,个体对某些知识的获得不仅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上,也建立在成熟的心理基础之上。如题干所述,一个4岁的儿童还处于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不成熟,对于数字和数学符号很难理解,因此学初等数学都比较困难,更不用说学高等数学了。依据如上分析可知,题干所述两个例子均与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有关。故A项正确。
B项:本项强调由遗传所造就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先天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是指个体的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本项的表述本身就不正确,正确表述应为“遗传素质影响了人发展的最终结果”,因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会受到环境、教育等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独立的影响因素都没有完全决定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主要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和理论基础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确立的。依据我国辩证统一的价值取向及历年教育方针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我国的最终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故B项正确。
A项: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教育思潮。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是促进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注重促进个体的个性发展,尤其以促进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从更大程度上来说,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潮,并非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开展的重点方面,并非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该理论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六个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这与我国当前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不符。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欧美现代学制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欧美现代学制主要包括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三种学制。双轨学制是指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存在两轨,一轨自上而下,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称为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从下而上,专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称为职业性的一轨。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故A项正确。
B项: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美国历史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不同,因此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发展,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开创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分支型学制又称为中间型学制、Y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情况。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科技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但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其发展也有连续性和继承性。也就是说,不能由于教育受到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与制约就认为教育是政治、经济的附庸,因为教育同样能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等方面,且在反作用过程中时刻保持着自身质的规定性,即以有目的地培养人为根本目的,且时刻保持着自身在理论、经验、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历史继承性。故C项正确。
A项: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能提供服务和生产劳动能力,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即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属于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而题干中不仅提到经济,还提到政治,故生产性不完全符合题干说的“政治、经济的附庸”的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教育永恒与否与其是否作为“政治、经济的附庸”而存在没有直接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的工具性是指教育完全成为为政治和经济服务的工具而忽视其存在的本质——促进人的发展。题干中所描述的教育成为“政治、经济的附庸”就是教育的工具性得到夸大的表现,即工具性是对题干描述现象的支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时间为小学三年级至高中。B项正确。
A、C、D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特别说明】
教育部在2017年9月25日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做出了新的修改: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完成规定学分。
因此,考试碰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规定,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在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本题考查对几种课程类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种类型。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类型。所谓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隐性课程一般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如学校的传统、舆论、风气、仪式、制度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团体文化等。依据题干描述,“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属于隐性课程的内容。故D项正确。
A项: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以间接经验为主,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活动课程是关注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时间,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以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强调对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关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预先确定的课表实施。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教学原则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题干中老师上课讲解“镭”元素属于科学性的体现,而介绍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的高尚品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王老师很好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故B项正确。
A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教学评价类型的掌握与理解情况。按评价功能,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依据题干描述,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属于形成性评价。故D项正确。
A项: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而不是题干中“教学中”进行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相对性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体为基准,然后对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相对性评价强调评价标准,而不是强调评价的功能。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终结性评价又称总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期末或学年末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和个人修养法等。其中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情感陶冶法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情理交融。它的影响方法带有愉悦性、非强制性、无意识性等特点。题干中指出“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是李老师创设良好教育情境的表现,属环境陶冶;“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是李老师用自己的高尚人格感化学生的表现。故D项正确。
A项:个人修养法也称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题干中没有提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题干中未提及与榜样相关的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实际锻炼法也称指导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题干中未提及李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长善救失原则也称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长善救失原则要求教师“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即发现学生的长处来弥补学生的不足。题干中班主任“认为他有绘画天赋,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报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就是发现了小王同学的优势方面,并利用他的优势来克服他“散漫的毛病”,符合长善救失原则。故C项正确。
A项: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重点强调对学生的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注意的品质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其中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题干中的“一目十行”与“一目一行”是数量的差别,属于小明与小华在注意的广度上的差别。故A项正确。
B项: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如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一目十行”与“一目一行”都是指读书这一种活动,因此不存在同时将注意力分配到两种不同的活动中去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的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题干中未提及注意维持时间长短的相关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题干中未提及小明与小华的注意主动转移的相关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思维类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其中发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题干中“小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总是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力求一题多解”是典型的发散思维方式。故B项正确。
A项:聚合思维又称为集中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这与题干中的“一题多解”是相悖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常规思维是指用常规的方法、固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独创性的思维。题干中既未指明小红的思维方式是常规的,也未指明小红的思维方式是独创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中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其中过渡性是指中学生处于少年期与青年初期,刚好是从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分为中学初期(少年期)和中学后期(青年初期),两个时期各有不同的过渡特点。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被动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从少年期到青年初期是中学生独立性和自觉性逐步得到提高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过渡性是与独立性和自觉性相关的特性。题干中“开始积极尝试脱离父母的保护和管理,渴望自己的行为像成人,不愿被当作孩子看待”是中学生逐步独立、成熟的表现。故B项正确。
A项:平衡性不属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闭锁性是指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地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动荡性是指中学生在青春发育期的发展既包含了正确的内容,同时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因素,不是很稳定。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问题解决的策略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包括算法式和启发式两种。其中算法式策略是指对一个问题的所有解决途径都加以尝试,找到最终解决方案的策略,重点强调对问题解决的所有途径逐一尝试。题干中指明“能够把各种解法逐一列出并加以尝试,最终找到一个最佳解法”,是算法式策略。故C项正确。
A项:启发式策略是指凭借经验来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的一种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在启发式策略中包含顺向推理和反向推理。顺向推理是指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扩展至已有信息直至问题解决。反向推理是指从目标状态出发,逐步推出达到目标需要的条件,对这些条件与问题提供的已知条件进行对比,若吻合,则推理成功,问题也得到解决。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例如,由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铝能导电等,推理出“金属能够导电”的结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包含惩罚和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第二个水平为习俗水平(9~16岁),包含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维护权威和秩序取向)阶段;第三个水平为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包含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原则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个体认为,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但如果法律以牺牲人类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则应该予以修改完善。题干中指出“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故D项正确。
A项: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还极低,他们对权威的服从多半是盲目被动的,是为了逃避具体的来自身体力量的惩罚。题干中未提及与惩罚相关内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的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成就目标分类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依据成就目标的四分法,成就目标分为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四类。其中掌握—接近目标是指以学习、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对任务、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关注能力的发展。题干中“小黄在学习时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容和价值”,属于掌握—接近目标。故C项正确。
A、B两项:成绩目标是以追求高成绩、证明自身能力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关注与他人的比较,以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不利评价。成绩目标具体分为成绩—接近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前者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更好或更聪明,指向于得到对能力的积极判断;后者关注于不比别人更差或更蠢笨,指向于回避对能力的消极判断。题干中指出小黄“不是为了获得分数和奖励”,明显不属于成绩目标的任何一种。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掌握—回避目标指尽力避免完不成任务或尽力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持有该目标的典型代表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尽力避免做任何错事,力求不出半点错误。题干中小黄的成就目标虽为掌握目标,却未明确细分。从题干“学习时关注的是知识的内容和价值”来看,更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非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不是掌握—回避目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把人的一生的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分别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1.5~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18~3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30~60岁);完善感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0岁以后)。其中,12~18岁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所谓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就是个体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这些层面包括自己的身体相貌、自己以往的状况、自己的现状、环境与条件的限制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展望等。个体综合这些侧面,判断“我是个什么样的人”。题干中指明小孙为中学生,由此可以知道小孙属于12~18岁阶段。此外,“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一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可及”是属于对未来展望方面同一性的建立过程中出现的角色混乱。故D项正确。
A项:6~12岁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这是儿童进入学校掌握知识、技能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的期望去完成社会任务。他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学习等获得成绩与成就,并因此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和赞许。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3~6、7岁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克服内疚感。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开始把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并对发展其想象力与自由参与活动感兴趣。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与“中学生”的身份不符。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成年早期即18~30岁阶段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阶段,与“中学生”的身份不符。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解与掌握情况。1981年,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确定了职业倦怠的三个核心成分:情感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低。其中,去人性化是指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经历职业倦怠的教师,会逃避社会交往,不愿与学生接触,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烦,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对学生挖苦、谩骂,甚至滥施惩罚。题干中“工作比较消极”是态度消极的表现,“对学生态度麻木,缺乏应有的尊重”是对学生冷漠甚至具有攻击性的表现。故B项正确。
A项:情感枯竭是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经常表现出疲劳感、烦躁易怒、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症状,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对生活冷漠悲观,着重强调情感上的疲劳与衰竭。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成就感低是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降低。教师开始感觉到在自己的工作中不再有什么值得去做的事情,感觉自己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变化,并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因素归于自己缺乏能力,于是产生无助感,从缺乏信心到“习得性无助”,失去工作动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知识枯竭不属于教师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纪律分类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根据形成途径,纪律一般可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群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四类。任务促成的纪律,即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每项学习任务都有其特定的要求,或者说特定的纪律。题干中指出“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达成了共识”,是明显的任务促成的纪律。故C项正确。
A项:教师促成的纪律,即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重点在于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群体促成的纪律也称为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题干中虽然提到“组成了航模小组”,但“他们为了在大赛中表现出色,达成了共识”,而不是因为航模小组的集体舆论和压力而达成共识。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地说就是自律,它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题干中并未提及外部纪律,因此就不存在由外部纪律内化为个体内部约束力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心理辅导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肌肉放松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等几种。其中强化法可以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行为主义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可能再次发生。题干中提到晓玲“偶有一次,她向杨老师求教,杨老师耐心解答她的问题,并对她的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这是典型的利用强化手段增加提问次数的方法。故A项正确。
B项:自控法可以理解为自我控制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脱敏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肌肉放松法又称为放松训练或松弛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题干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让个体自由充分地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教育不是抽象地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人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在教育目的中需要把人的发展需求与社会需求辩证地统一起来,克服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有其相互独立性,因此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工作记忆也称操作记忆、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而持久保存的记忆被称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内容必须通过反复复习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因此,信息并非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学习动机、情绪、学习态度、智力、学习环境等,不能将其中某个单独因素作为学业成绩的决定性因素。研究发现,智力与学业成绩呈现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因此,并非智力水平越高,学业成绩就越好。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正确答案是: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第二,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三,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正确答案是: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发展包括个人发生发展、微观发生发展、种系发生发展、社会历史发展四个方面。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主要表现。一是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不断发展。随意性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随意机能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发的心理活动。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二是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儿童随着词汇、语言的发展,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了最高级的意识系统。三是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减缩,心理水平越高。四是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维果斯基强调个性特点对认知发展的影响,认为儿童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个别机能由某一年龄阶段向另一年龄阶段过渡时的增长与提高,更主要的是其个性的发展、整个意识的增长与发展。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确答案是: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以及何时给予示范很重要;通过讲解突出重点、言语讲解要简洁概括、鼓励学生发出声音进行语言描述;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在练习量上,过度练习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要防止疲劳、错误定型;在练习方式上,根据分配时间不同有集中练习、分散练习;根据完整性不同有整体练习、部分练习;根据练习的途径不同有实际练习、心理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觉系统的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等,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特性。这些有关肌肉活动的各种感知觉等与视觉、听觉有所不同,如果不经过训练,它们很难被个体明确地意识到,并经常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第二,回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1)本案例中,张老师主要使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题干中明确指出张老师“首先要求学生动手做个实验”,然后具体说明了实验的操作过程。符合实验法的相关要求。
②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张老师在用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以后,对学生进行了提问,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说明植物吸水的原理”,运用了讲授法中的讲解方法,即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原理、概念、公式时经常采用的方法。
③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材料中指明,在讲解了原理以后“张老师布置小组讨论”并且“最后张老师请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这都是张老师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表现。
(2)本案例中,张老师主要贯彻了以下几种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中“张老师用下方示意图显示实验结果”是典型的使用模象直观的过程,使学生通过示意图简单明了地理解实验中所反映的感性知识。
②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张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③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中张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萝卜的外部变化,属于帮助学生获得关于植物吸水的感性知识;接着通过示意图的展示,让学生思考以后去总结和归纳植物吸水的基本原理,获得理性知识;最后通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将所学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由浅入深的顺序和学科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植物吸水的相关知识。
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材料中指出张老师布置的小组讨论主题为:“为什么盐碱地一般种不好庄稼?如果你种的植物出现‘烧根’的现象,你需要追肥还是浇水?为什么?”这是明显地促使学生将刚刚掌握的关于植物吸水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表现,是为了促进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符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动机冲突;第二,回忆动机冲突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动机冲突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1)本案例中,晓雯的问题是意志品质薄弱,深陷动机冲突中,无法明确意志行动的目的与方向。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的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而晓雯的问题主要存在于采取决定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成,那随后的执行阶段就更无法实现了。
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确定目的与目标、制订计划、心理冲突、做出决策等许多环节。其中,当处于相互矛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行动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心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从形式上来看,动机冲突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双趋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的两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以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材料中“日常生活中,晓雯也常常为是参加集体活动,还是温习功课拿不定主意;在专业选择问题上,她既想成为一名音乐家,又想成为一名心理学家”是典型的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材料中没有反映晓雯存在双避冲突的相关内容。
③趋避冲突是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两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材料中“学校举行数学竞赛,她渴望参加,却又担心无法完成教师交给她的创建班级环境规划的任务”指数学竞赛对晓雯同时存在利与弊,导致她无法抉择而产生趋避冲突的例证。
④多重趋避是指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表现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作多重趋避冲突。材料中没有反映晓雯存在多重趋避冲突的相关内容。
(2)人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坚定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激励的习惯。假如我是晓雯的班主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帮助晓雯。
第一,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帮助晓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组织实践活动,让晓雯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向晓雯提出的活动任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要是她力所能及的。当晓雯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是代替她去克服困难。
第三,根据晓雯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第四,鼓励晓雯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