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四川自考网 时间:2024-07-08 阅读:0次
2011 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后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 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2.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
( )。
A.能动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不平衡性
3.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斯多德
D.昆体良
4.某教师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奋斗目标,选出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自律自励,不断自我提高。该教师的行为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修养
B.锻炼
C.陶冶
D.制度
5.一名调皮的学生屡次扰乱课堂,教师请其站到教室后面,教师运用了(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6.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生用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促进学习,这里所教的学习策略是( )。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制策略
D.组块策略
7.当我们看完电影走到大街上,明亮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过一会儿就感觉自如了,这种现象是( )。
A.明适应
B.暗适应
C.视觉后像
D.感觉对比
8.一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画概念地图的方法后,将这种方法运用到生物学学习中去,这是一种( )。
A.负迁移
B.一般迁移
C.特殊迁移
D.逆向迁移
9.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 ),这个学制体现的是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想想,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需要21年,至通儒院需要26年。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A.六三三制
B.五四学制
C.壬寅学制
D.癸卯学制
10.当教师提问“一个四边形,每边边长都是1,面积是否是1?”许多同学肯定的回答是1,刘晓翔却回答说,如果把它压扁,变成一条线,面积就差不多成了0。这体现了发散思维的(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独特性
D.独立性
11.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法,一班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末时测量其成绩差异。这种教育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12. 1958年我国曾提出过“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两个必须”是指( )。
A.教育必须为当前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必须为阶级斗争服务,必须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C.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与工农相结合
13.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体现的是德育的( )。
A.导向性原则
B.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14.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是( )。
A.人格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15.我们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哪种因素的教育意义?(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16.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7.我国最早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徐特立
C.杨贤江
D.蔡元培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学生
D.操行评定
19.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的是( )。
A.京师大学堂
B.福建船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南洋公学
20.通过艺术欣赏、艺术观摩,以及自身的艺术实践,使学生获得审美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对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才能的兴趣小组属于( )。
A.技术小组
B.学科小组
C.艺术小组
D.体育小组
21.《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相互切磋。”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 )的方法。
A.谈话法
B.讨论法
C.参观法
D.练习法
⼆.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论述题)负强化等同于惩罚。
23.(论述题)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者认为,如果按照社会要求去要求个人因此社会要求就会阻碍个人本能的健全发展。
24.(论述题)杜威继承和弘扬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猛烈地批判了旧教育的理念与做法,并在教育界首次将其称之为“传统教育”。这就是“传统教育”概念的由来。他还系统阐述了新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新的教育实践,后来,人们把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以杜威为代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称之为“现代教育”。
25.(论述题)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三. 简答题:根据题⽬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其他(高考填空))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点
27.(其他(高考填空))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28.(其他(高考填空))必修课程及其特征。
29.(其他(高考填空))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四.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一)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很多动物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说: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怕冷,所以没出来。老师听了不高兴,用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
让这个学生坐下后,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这时候,教师里安静极了,在也没有人回答。看到这种情形, 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能出来。
30.(阅读理解)试运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的理论来评价这位老师教学的得失?
(二)
李湘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31.(阅读理解)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
怎样的影响?(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1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育家与教育专著的识记情况。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A选项正确。
B项:《学记》,是古代汉民族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汉民族的教育经验。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普通教育学》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重要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论》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主要教育著作。该书主要从理论上论证与宣传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展时期资产阶级对教育的新要求,书中贯穿了斯宾塞的实证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理解。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动手能力强,有的人善于口头演讲,有的人善于书面写作,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是千差万别的。C选项正确。
A项:能动性是指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或影响作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当某些代表新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教育家与教育思想的识记情况。产婆术由苏格拉底提出,其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A选项正确。
B项: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昆体良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大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是鼓励的,能激发他们兴趣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德育方法的理解情况。修养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题干中选出格言作为座右铭用以自律自励即为修养法,A选项正确。
B项: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陶冶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收到感化的德育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制度是指对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规程和准则,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施相应的奖励或处分。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行为矫正技术的理解情况。惩罚是指当学生呈现不当行为之后,随机呈现一个讨厌刺激或不愉快情境,以消除或抑制此类行为的过程。题干中教师运用了惩罚以期望抑制或消除学生扰乱课堂的行为,C选项正确。
A项:正强化是指通过呈现愉快刺激来增强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负强化是指通过撤销厌恶刺激来增强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消退是指行为不再得到强化,以达到消除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德育方法的理解情况。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题干中的老师用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的方法促进学习,是组织策略的体现。B选项正确。
A项: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为了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组块策略就是将零散的构件组成有意义的单元。组块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不同操作:对意义性不强的、难以归类的材料,力求从材料中创造出某种联系,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对于意义性强的材料,力求抓住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进行深水平加工。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感觉现象的理解情况。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种现象叫明适应。题干现象反映的是明适应,A选项正确。
B项:从光亮处进入暗中,人眼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加,约30分钟达到最大限度,称暗适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视觉后像是指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短暂的时间的现象。这种在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感觉对比是指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如同一种颜色把它放在较暗的背景上看起来明亮些,放在较亮的背景上看起来暗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学习迁移的理解情况。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的画概念地图的方法是一般原理、方法,可运用到其他学习中,B选项正确。
A项: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我国学制的发展的识记情况。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D选项正确。
A项: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1922年效法美国制定的新学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小学年限为6年,初中与高中分别为3年。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五四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发散思维的特征的理解情况。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独特性是指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答案。题干中刘晓翔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思路和答案,体现了独特性。C项正确。
A项: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变通性是指不默守陈规,不钻牛角尖,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独立性非发散思维的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解情况。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题干中教师设置两组实验对象来探讨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差异,B选项正确。
A项: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处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观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个案研究法是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两个必须”的教育方针的识记情况。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把这两个“必须”提为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C选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德育原则的理解情况。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德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体现了德育的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D选项正确。
A项: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气质的识记情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D选项正确。
A项: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的理解情况。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现在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明环境因素的教育意义,B选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道德品质构成因素的理解情况。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D选项正确。
A项:道德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道德意志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我国教育家的认知情况。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美育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主张弃宗教代之美育,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D选项正确。
A项:陶行知是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徐特立,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提出“生产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科学的内容”等观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杨贤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曾担任《学生杂志》主编,主张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班主任工作的识记情况。班主任工作主要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协调各种教育力量、建立学生档案、操行评定、个别教育工作等内容。其中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班集体。A选项正确。
B项:建立学生档案是班主任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并将整理结果分类存放起来,一般分为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四个环节。不属于中心工作,排除。
C项: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包括对班级群体和班级个体的了解。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操行评定是以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时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中国最早采用班级组织形式的学校的识记情况。在晚清洋务运动中,成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这一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C选项正确。
A项: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戊戌维新运动之中,是我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船政学堂,清末设立的最早的海军学校。同治五年(1866年),福建总督左宗棠创办于福建马尾。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兴趣小组的理解情况。兴趣小组按性质可以分为技术小组、学科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社会活动小组、阅读小组等等。艺术小组是小组活动的其中一种分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精神生活,包括文学组、音乐组、美术组、舞蹈组等。题干描述的兴趣小组属于艺术小组,C选项正确。
A项:技术小组是让学生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各种科技实践作业的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科小组是以学习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体育小组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教学方法的理解情况。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所以学习中要“相观而善”、“相互切磋”,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讨论法,B选项正确。
A项:教学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或检验知识的教学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组织或指导学习到育种试验地进行实地观察、调查、研究和学习,从而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奖励)与负强化(撤销惩罚)之分,又称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正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随后的行为频率应该是增加的。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最终行为频率应该是减少的。由此可知,负强化使个体行为频率上升,惩罚使个体行为频率下降。二者不是同一个概念。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题干中描述的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社会本位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与题干中的观点是相对立的。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正确。
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受到了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响,但又于卢梭有极大的差别。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模式称为“传统教育”或“旧教育”。由此,开始了现代教育派与传统教育派之间的长期论战。传统教育学派重视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
故表述正确。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而艺术教育是以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但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和“美学”学习宽得多。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1)丰富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性情感也日益丰富。
(2)强烈性中学生的情绪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骤雨”时期,他们的情绪经常具有不可遏制性。
(3)易激动性(易感性)青少年期由于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神经系统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调节能力较低。因此,对外界刺激表现出高度的易感性,容易激动和出现激情状态,常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做出过激行为,事后又后悔不迭。在初中阶段表现最为明显。
(4)延续性。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情绪爆发频率稍有降低,心境化得延续时间加长,再加上情绪的控制能力加强,是情绪体验的时限延长,稳定度提高。
(5)两极性。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
(6)掩饰性。青少年学生充满热情,富有朝气,活泼而坦率,情感表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但由于自控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外露性逐渐减少,内隐、掩饰性增强,有时会出现与外部表现不一致的现象。
(7)逆反性。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中学生“不受教”、“不听话",甚至经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正确答案是: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对于班级来说,向学生提出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是让学生对班级产生一种良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关系到理想班集体的形成。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班级核心一般指班委会和团支部组织。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班主任确定核心成员应认真、慎重,真正选出能发挥核心作用的积极分子。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制度建设是建立正常的班级秩序的首要保障。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集体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正确答案是: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以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主要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必修课程还可分为国家规定必修课程和地方规定必修课程,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必修课程的根本特征是强制性,它是国家、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正确答案是: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认识分析,旨在能予以矫正和处置。而在选择具体的处理策略之前,必须注意几点:一是对问题行为的干预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二是根据问题行为的性质和严重性,以及发生时间考虑如何干预。三是对于不同孩子既要一视同仁、也要因人而异。
教师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策略,根据实践经验的总结,一般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
(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4)言语提醒、反复提醒。
(5)直接提问。
(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批评与惩罚。
当然,有关研究表明,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较干预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应将更多注意力从应对性的惩戒策略,转向前瞻性的、或预防性的课堂管理,即从“亡羊补牢”转向“未雨绸缪”。就预防性措施而言,主要包括创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安排物质环境与设计心理环境;建立课堂规则和常规;实行具有监管功能的教学等。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二:回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中有一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是: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德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否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其次,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原因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所掌握;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最后,最为重要的,要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因为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构成,因此这必然决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者无法分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将两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材料中该教师的做法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但其不足也很明显,即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当的错误行为,不符合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成败归因理论。第二:回忆成败归因理论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成败归因理论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1)李湘的归因不正确。李湘将自己考试不理想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运气,不利于她后续学习行为的积极开展。
(2)依据维纳的归因理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有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等三个维度之中。成败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成败归因的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成败归因的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
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将学业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从而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动机降低。教师在归因训练过程中,对于那些学业失败的学生,应引导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不足;同时,也应对学生的努力给予反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收获、体验到自己努力的有效性。
(3)教师了解归因理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未必正确,但是很重要。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反馈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以帮助学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