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您提供学历教育(自考、成人高考、开放大学)以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咨询服务!

升学热线

1818198103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真题备考 >> 教师资格

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来源:本站 作者:四川自考网 时间:2024-07-08 阅读:2次

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

2.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3.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访谈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5.我国2006年修订后颁布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 )。

A.地市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B.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C.乡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D.镇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6.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社会课程

7.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

8.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 )。

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

9.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 )。

A.生产经验

B.生活经验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0.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赞可夫

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12.杨柳被教室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 )。

A.注意分配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

13.王老师在讲“果实”这个概念时,列举了苹果、花生等可食果实的例子,也列举了棉籽、橡树籽等不可食果实的例子。这种教学方法称为( )。

A.变式

B.范式

C.原型

D.演绎

14.“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哪一种思维? )。

A.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动作思维

D.集中思维

15.某中学一次数学考试中,陈鹏是唯一满分的学生。当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陈鹏内心非常高兴,但他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 )。

A.稳定性

B.持久性

C.掩饰性

D.短暂性

16.肖晓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7.某生近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容易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他的主要问题是( )。

A.焦虑

B.强迫

C.抑郁

D.恐怖

18.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帮助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缓解他的考试焦虑。这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是(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19.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 )。

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20.学生兴趣小组的纪律主要属于( )。

A.教师促成纪律

B.群体促成纪律

C.任务促成纪律

D.自我促成纪律

21.李老师坚信自己能教好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主要反映了他具有较高的教学( )。

A.认知能力

B.监控能力

C.操作能力

D.效能感

.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论述题)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23.(论述题)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

24.(论述题)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25.(论述题)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 简答题:根据题⽬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其他(高考填空))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27.(其他(高考填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28.(其他(高考填空))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29.(其他(高考填空))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一)

我就英语cock&clock这篇材料进行了认真备课,对上好这节课充满了信心。当我给学生板书单词“cock(公鸡)”时,一个意向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上一个男孩子突然站了起来,恶作剧式的怪声怪气地向我问

道:“老师,没有母鸡呀?”全班立刻哄堂大笑……当时我窘迫极了,作为一个新老师,从未遇到这种情况, 真想找个地钻进去。生气归生气,但我并未表现出来,经过短暂思考,我有了主意……。我沉静地看着这个学生,继续对全班学生清晰地说:“同学们,在英语里,同样有cock(公鸡),也有hen(母鸡),chicken(小   鸡)”。说着,将母鸡、小鸡的单词板书下来。这种做法,同学们感到意外,但他们很安静。我接着说道:“这位提问的同学能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来,我要表扬你,但同时还要批评你,一是发言不举手,二是说话怪里怪气。同学们,你们知道说话的语气对表达语义的作用吗?”我又给同学们举出了几个同样的词语因语气不同可能表达不同词义的实例。接下来的讲课非常顺利,同学们屏神静气的听讲,连那顽皮的男孩子也安静地坐着,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仿佛是在向我道歉……30.(阅读理解)材料中的“我”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试加以分析。

(二)

学生张琼进入青春期后,非常关注自己的相貌。但她认为自己长相难看,不被人喜爱。看到同学聚在一起咯咯地笑,他就认为别人在笑话自己;在寝室里,若听到同学在谈论某某长得漂亮,会以为是在影射自己;上课未被老师点名发言,也会认为老师嫌自己难看不愿意点自己……所有这一切致使她郁郁寡欢,不愿意与同学沟通交流,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31.(阅读理解)请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案例中张琼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1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育专著的识记情况。苏联凯洛夫所主编的《教育学》一书曾对我国产生过很大影响,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作为科学一般方法论基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关于文化和教育的学说;经过批判地改造过的教育学的历史遗产,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工作与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苏联进步的教育学对于科学的贡献;苏联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现代工作经验以及家庭教育的经验。故D项正确。

A项:《普通教育学》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重要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大教学论》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他在此书中明确表示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当作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C项正确。

A项: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规模和速度。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水平、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目的的确立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影响教育技术。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育研究方法的理解情况。教育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历史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并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示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故C项正确。

A项: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访谈法是由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按照访谈提纲或问卷,通过个别访问或集体交谈的方式,系统而有计划地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育的发展的识记情况。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所以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解析

本题考查对《义务教育法》的识记情况。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七条第一款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6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程类型的理解情况。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故A项正确。

B项: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活动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社会课程是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形式,不包含在学校课程中。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7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程类型的理解情况。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故C项正确。

A项: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虚拟课程是把将要完成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课程说明是对课程内容、方法等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8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的识记情况。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并提出了“儿童”“活动”“经验”的“新三中心论”,以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主导。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9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校教育特点的识记情况。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课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的范畴。故D项正确。学生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没有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实践活动,难以从生产经验、生活经验和直接经验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A、B、C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育家的认知情况。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他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故B项正确。

A项: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杜威,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赞可夫,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1解析

本题考查对德育方法的理解情况。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体现了榜样示范法。故A项正确。

B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学生提高认识水平、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2解析

本题考查对注意的品质的理解情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其特征有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广度等。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的分散。题干中学生杨柳被教室窗外的小鸟吸引,不能专心听讲的现象即为注意分散。故C项正确。

A项: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对象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一个人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注意的转移是指有目的地、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3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学方法的理解情况。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题干中王老师通过变换“果实”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掌握“果实”的本质和规律,属于变式教学法。故A项正确。

B项:范式是符合某一种级别的关系模式的集合。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原型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演绎是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从一些假设的命题出发,运用逻辑的规则导出另一命题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4解析

本题考查对思维方式的理解情况。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可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故B项正确。

A项: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之时,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动作思维一般是指在人类或个体发展的早期所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动作思维的任务或课题与当前直接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觉与实际操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集中思维是与发散思维相对而言的,就是从已知的种种信息中产生一个结论,从现成的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答案。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5解析

本题考查对青少年情绪特点的理解情况。中学生的情绪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天真直露,开始表现出文饰性、内隐性。有时会把自己真实的内心情绪世界封闭起来,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或真实情绪是否予以表现也时常依时间、对象、场合而决定。陈鹏得知自己获得满分,内心虽非常高兴,但他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体现了他掩饰性的情绪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6解析

本题考查对气质类型的识记情况。多血质的人表现出的特点为:容易形成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等品质;也容易出现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等特点。这种人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等。根据题干描述,肖晓的气质类型即为多血质。故A项正确。

B项:胆汁质的人的特点是情感发生迅速、强烈,动作发生也迅速、强烈、有力。属于这一类型的人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黏液质的人的特点:稳重,考虑问题全面;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抑郁质的人一般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抑郁质的人存在于任何一个领域,其最大的特征是内向、情绪化。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7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情况。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发生木僵,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故C项正确。

A项:焦虑症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强迫症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8解析

本题考查对心理辅导方法的理解情况。系统脱敏法是由美国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题干中心理辅导老师运用系统脱敏法,诱导李晓明缓慢地暴露出引起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缓解他的考试焦虑的目的。故B项正确。

A项:强化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理性—情绪疗法于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是认知心理疗法的一种。理性—情绪疗法理论认为,人们的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而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使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最后导致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被称为ABC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来访者中心疗法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由罗杰斯所倡导。这种咨询方法认为任何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有着积极的、奋发向上的、自我肯定的、无限的成长潜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无须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9解析

本题考查对品德的形成过程的理解情况。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根据题干描述,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了内化阶段。故D项正确。

A项:服从不属于品德发展的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及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阶段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0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堂纪律的理解情况。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课堂纪律一般可分为四类: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也叫群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群体促成的纪律分为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和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学生兴趣小组属于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促成的纪律是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属于群体促成的纪律。故B项正确。

A项: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1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师心理特征的理解情况。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题干所述体现了李老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效能感。故D项正确。

A项: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以教学系统为认知对象,对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教学情境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2解析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由此可知,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动物界所谓的教育现象只是动物的一种生存本能,不符合教育的本质,所以动物界不存在教育。

 

故表述错误。

23解析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属于认知的范畴;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属于实践活动的领域。知识与能力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知识的掌握又反过来促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但知识的多少和能力的高低不是单纯的正比关系,因为个体获得的知识必须经过个体的内部转化才能成为能力,并不是所学的所有知识都一定能转化为能力。例如,实质教育论者就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个体均只会死记硬背却不会运用知识。由此可以看出,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是能够进行人为割裂的,二者并不是单纯的正比关系。

 

故表述错误。

24解析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两种学习也可能不产生影响,这种状态称为零迁移,是迁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学习迁移既可能是正迁移也可能是负迁移,还可能是零迁移。

 

故表述错误。

25解析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道德行为即道德行为习惯,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外部的重要标志。道德认知向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转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涉及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的匹配,道德意志的助推作用。只是具备道德认知而不具备相应的道德情感、独立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将无法转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只说不做的道德伪君子并不在少数。因此,可以判断个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不总是一致的。

 

故表述错误。

26解析

正确答案是: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27解析

正确答案是: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认识,使其形成正确的观点、方法。一般来说,青少年学生的问题大都存在于思想认识方面。因此,要解决问题,就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自觉,运用说服教育来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明确目的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8解析

正确答案是: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种,并对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利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2)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调节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三种。

 

(3)资源管理策略是指辅助学生管理可利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它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以及学业求助(或社会资源利用)策略。其中,学习环境管理策略主要是指善于选择安静、干扰较小的地方学习,充分利用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主要指掌握一些方法来排除学习干扰,使自己的精力有效地集中在学习任务上。

29解析

正确答案是: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并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者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01.5岁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2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45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11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1824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4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充沛感对颓废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或颓废感。

 

第八阶段: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30解析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教学原则;第二,回忆教学原则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教学原则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本案例中的主要贯彻了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教师通过同学们,你们知道说话的语气对表达语义的作用吗?这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对于课程相关教学内容的思考,不仅维持了课堂纪律,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成功地引导到课堂教学中去。

 

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材料中的教师被学生用恶作剧般的提问为难,不但合理地控制了情绪,反而结合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容易感兴趣的“cock(公鸡),hen(母鸡),chicken(小鸡)出发,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该教师从单词的读写到中外词语的比较,再到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深层含义,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使学生掌握了本堂课的基础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

 

(4)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强调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虽然材料中整体展示的是一个教学案例,但实际上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利用心理学上的忽视原理对顽皮男孩的恶作剧行为进行了矫正。从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讲,连那顽皮的男孩也安静地坐着,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仿佛是在向我道歉……”可以看出,本堂课的思想教育非常成功。

31解析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自尊;第二,回忆自尊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自尊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或自我)的一种积极、肯定的评价、体验和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中学阶段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时期或转折期,中学生自尊的发展对其整个自我系统及心理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整个中学阶段,自尊并不十分稳定。张文新等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自尊总体上存在着年级差异,初一学生的自尊分数显著地高于初二和初三学生,从初二(约14岁)开始,自尊出现一种下降趋势。通常高自尊的孩子对自己是哪类人感到满意,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也承认自己的缺点并设法去克服它们。相比之下,低自尊的孩子对自己不太满意,他们常常固着于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自己的优点。材料中指出学生张琼进入青春期后,非常关注自己的相貌。她认为自己长相难看,不被人喜爱,这首先可以让我们判断出张琼对自身缺乏积极的评价,属于进入青春期以后的自尊下降,固着于自己的缺点。

 

        通常,自尊往往受到三种心理社会因素——自我认同感、社会管理、学习和工作,两种生物因素——相貌和天赋的影响。归纳一下,其影响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种。

 

        1)个体的外表吸引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日渐成熟,越来越强烈的性意识使得他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体型、相貌等身体外表特征。那些对自己的身材、外表不满意的个体常常会产生低自尊,这种影响在青春期表现得尤为强烈。从材料中我们可知,张琼的情况就是典型的对自己的外表吸引力进行消极评价而存在低自尊的案例。

 

        2)家庭因素。父母对待中学生的态度或教养方式影响着其自尊的发展。高自尊个体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如下特点:接纳、关心和参与,严格,采取非强制性约束。材料中没有显示张琼的家庭教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3)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亲密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中学生建立同伴间的认同并获得社会支持,从而缓解社会生活压力对他们的消极影响;第二,中学生大多选择社会背景和个性特征相似的个体作为自己的同伴,这有利于他们建立与同伴较为一致的价值观,促进自尊的稳定性;第三,同伴的接纳能够强化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属感,有利于保持他们自尊的稳定性。从材料中看到同学们聚在一起咯咯地笑,她就认为别人在笑话自己;在寝室里,若听到同学们在谈论某某长得漂亮,她会以为是在影射自己长得丑可以看出,张琼对外貌的消极评价并未在同伴群体的支持中获得良好的改善,甚至由于沟通不畅而进一步加剧了她的低自尊。

 

        4)学校与学业因素。学校对学生自尊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师身上。教师既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直接体现者和传递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有些在家庭中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学生会从教师身上寻求感情上的满足。从材料中上课未被老师点名发言,她也会认为老师嫌她难看不愿意点她的名字……”可以看出,张琼将学业问题的不顺畅也归纳为外貌问题,且在同伴群体中未获得的支持在教师处也未获得,使得她郁郁寡欢,不愿意与同学们沟通交流,即在自我体验上表现出更强的闭锁性,如果不能得到良好的帮助,到了高中阶段容易出现更严重的自卑感。

 

       针对张琼存在的上述问题,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帮助她:

 

       1)引导张琼客观地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急剧的环境变化与青春期的生理、外貌的变化会使刚进入青春期的学生无所适从,此时教师和父母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变化的客观性和必要性,接纳这些变化,并建立新的自我评价标准,客观认识自我。

 

       2)帮助张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中学生更65好地了解成人的世界,这样才能减少他们在自我发展中的迷茫和困惑,正确认识自我。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使中学生从同伴处获得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对于张琼来说,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极其重要的。

 

       3)给予张琼充分的鼓励和支持,提高她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在这里,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并不仅限于学习。父母和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评价,开发多方面的优势。对于张琼来说,父母和教师尤其应该引导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帮助她建立自信心和自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