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四川自考网 时间:2024-07-08 阅读:3次
201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
⼀.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他把教师赞誉为( )。
A.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B.心灵的建筑师
C.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D.辛勤的园丁
2.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体育课
B.课外体育锻炼
C.体育竞赛
D.运动队训练
4.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分类学校的总体称为( )。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结构
5.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
A.决定作用
B.动力作用
C.主导作用
D.基础作用
6. 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
A.实践模式
B.过程模式
C.环境模式
D.目标模式
7.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课程是( )。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探究课程
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形测绘、生物的植物栽培和动物的饲养。上述情况属于下列哪一种教学方法?( )
A.实验法
B.参观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9.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 )。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10.针对我国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应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B.理论联系实际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D.正面启发积极引导
11.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法
B.个人修养法
C.情感陶冶法
D.榜样示范法
12.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3.丁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他所运用的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4.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东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老师又问:“还有其他答案吗?”张东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说明张东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 )
A.功能固着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垂直迁移
15.王老师播放一首交响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想象。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对比
B.联觉
C.补偿
D.错觉
16.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 )。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17.当同学们获悉本班取得学校合唱比赛第一名的成绩时欣喜若狂,他们的情绪状态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8.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开朗、豪放,南方人含蓄、细腻”。根据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上述人格特质属于
( )。
A.共同特质
B.首要特质
C.次要特质
D.中心特质
19.学生张亮在课堂上出现怪异行为时,老师和同学都不理睬。他的这种行为便逐渐减少了,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 )。
A.强化法
B.脱敏法
C.消退法
D.惩罚法
20.当学生嘲笑张老师个子矮小时,张老师以一句“浓缩的就是精华’’化解了当时的尴尬,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称为( )。
A.升华
B.补偿
C.幽默
D.宣泄
21.罗森塔尔效应强调哪种因素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A.教师的知识
B.教师的能力
C.教师的人格
D.教师的期望
⼆.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论述题)凡是能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23.(论述题)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24.(论述题)逆向迁移都是负迁移。
25.(论述题)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水平。
三. 简答题:根据题⽬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其他(高考填空))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
27.(其他(高考填空))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28.(其他(高考填空))简述人格的特征。
29.(其他(高考填空))简述品德的特征。
四.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一)
张林是一个对上网非常痴迷的孩子,爸爸由于工作需要买了一台电脑在家中上网。起初他同爸爸一起玩, 父母也没有表示反对。到后来,他发展到每天一起床,就去上网,连中午、晚上休息时间也不放过。张林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网虫”,沉迷于互联网上紧张、激烈的游戏,精美的图片和无拘无束的网上聊天而无法自拔。
老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张林上网的内心世界。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例如:让他担任小组长,每天收发、检查作业,在劳动值日中协调合作,建立互帮互助关系;第二,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有计划、有落实,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互联网知识;第三,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张林对自己有了信心,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在班级工作中为老师出谋划策,有活抢着干,任课老师都反映张林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0.(阅读理解)试以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
(二)
在一次讨论课上,老师问学生:“雪融化后变成什么?”张红抢先回答:“雪融化后变为水。”黄阳想了想说:“雪融化后变成泥土。”柳丽慢条斯理地回答:“雪融化后变成了春天。”老师评价道:“张红反应敏捷,回答准确,可以得到满分。黄阳和柳丽真不知你们怎么想的,要是给分,只能得0分。”
31.(阅读理解)(1)运用心理学知识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2)这个案例对教师教学有何启发?
本题考查对教育家的识记情况。本题是识记题型,考生只需要记得即可正确作答。“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话出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故C项正确。
A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源于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他说:很多教师常常忘记他们应该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题干不符,排除。
B、D两项:心灵的建筑师”和“辛勤的园丁”这两种说法很普遍,无从查找其出处,但可以确定并非夸美纽斯关于教师的言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互补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题干中的关键词为“童年期”,童年期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儿童思维发展处于具体逻辑思维阶段,多数思维过程还必须借助具体形象和具体事物来完成。题干中指明“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即针对童年期的主要矛盾和特征而展开的,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故B项正确。
A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中不包括稳定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生理上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上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别差异性是指虽然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不同个体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强调个体与个体间的差异。与题干针对“童年期”儿童整个群体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体育的组织形式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包括体育课、早操与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五种,其中体育课是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除了体育理论知识的讲授外,主要是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通过体育课,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各个项目的内容。故A项正确。
B、C、D三项: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和运动队训练属于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但并非基本组织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学校教育制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制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与主体。本题就是对学制概念的考查,故考生只需要对学制的概念进行深入掌握即可正确作答。结合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故B项正确。
A项:如前分析,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可以看出国民教育制度比学校教育制度所涵盖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题干所指国家各级分类学校的总体系,还包括非学校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管理体制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其侧重点为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学校教育结构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其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构成比例和组成方式。如果说学校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学校体系的总和,则学校教育结构是这一总体系内部的构成和组合。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作用的理解情况。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社会文化、学校教育、家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其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但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故C项正确。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是人的身心发展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A、B、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目标模式的理解情况。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课程编制要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经验。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故D项正确。
A项:实践模式由施瓦布提出,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重视课程开发中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主张用集体审议的方式解决课程问题,同时把教师和学生视为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过程模式由英国教育家斯腾豪斯提出,是指在课程设计中详细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所要遵循的标准。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环境模式不属于课程模式,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高中课程设置的掌握情况。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课程结构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故A项正确。
B项: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目前,我国小学教育课程结构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不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探究课程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课程不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实习作业法的理解情况。实习作业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借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便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和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题干表述的方法属于实习作业法,故D项正确。
A项: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该方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验需要,组织和指导学生到实地直接观察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实质教育论的理解情况。实质教育论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等人。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所以,题干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实质教育论。故B项正确。
A项:形式教育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传统教育论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等人为代表,其特征是主要由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个因素组成;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客体;提倡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现代教育论端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采用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德育原则的理解情况。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品德要求出现差异甚至对立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强调德育教育要遵循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有计划地组织、调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使其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故C项正确。
A项: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正面启发积极引导是指德育教育要正面引导,启发自觉性,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德育方法的理解情况。我国中学教育中主要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等。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题干中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受饥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体现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的实际锻炼方法。故A项正确。
B项:个人修养法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心理活动的区分的掌握情况。再造想象是指依据别人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运用自己积累的感性形象材料,在脑海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再造想象。故C项正确。
A项:无意记忆是无意志性和目的性的一种记忆。题干描述的心理活动不属于记忆范畴,排除。
B项:有意记忆是有明确记忆目的并采取相应记忆方法和努力的记忆。题干描述的心理活动不属于记忆范畴,排除。
D项: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用已积累的知觉材料作为基础,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它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学习策略的理解情况。典型的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是利用认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确立学习目标与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手段来调节语言行为。所以,题干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属于元认知策略。故D项正确。
A项:复述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精细加工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是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思维方式的理解情况。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张东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则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而无法采用新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故C项正确。
A项: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认定原有的行为就不会再去考虑其他方面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原型启发意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生活中所接触的每个事物的属性和特征在头脑中都可形成“原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原型”中获得一些原理的启发,使其结合当前问题的有关知识,形成解决方案,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垂直迁移意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联觉的理解情况。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种感官的刺激作用触发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题干所体现的是视觉和听觉的联合。故B项正确。
A项: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补偿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是指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改以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其焦虑,建立其自尊心。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形、光、色的干扰,加上人们的生理、心理原因而误认物象,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视觉误差。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回忆的理解情况。记忆一般分为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过程。回忆是指过去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识记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与表现。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的问答题答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是回忆的心理活动。故D项正确。
A项:识记是指通过反复感知的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它是记忆的必要前提。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保持是指维持保存头脑中识记过的材料不消失或减弱。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再认是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认得它是从前感知过的心理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情绪分类的掌握情况。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激情是指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短暂的情绪状态。题干中的欣喜若狂是一种强度很高但持续时间很短的情绪状态,所以他们的情绪状态属于激情。故B项正确。
A项:心境是指强度较低但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但它不属于情绪分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应激或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强烈因素(应激源)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热情是指强度较高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强有力、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但它不属于情绪分类。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的理解情况。奥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题干描述了北方人开朗、豪放,南方人含蓄、细腻,属于同一文化形态下人们所具有的一般人格特质。故A项正确。
奥尔波特认为个人所具有的个人特质并不是对一个人的人格起相同的影响和作用的。他进而把个人特质按其对人格不同的影响和作用,区分为三个重叠交叉的层次:首要特质、重要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有5~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境下才表现出来。B、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行为矫正法的理解情况。行为矫正的方法包括强化法、消退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等。消退法指的是撤销促使某些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在行为治疗中,经常采用漠视、不理睬等消退法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题干中老师和同学采取不理睬的方式来减少或消除张亮的怪异行为,这种行为矫正法称为消退法。故C项正确。
A项:强化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美国学者沃尔普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学生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惩罚法是指施予不愉快或厌恶刺激,可以是身体的或是语言的,从而使学生表现该不良行为的频率下降直至消失。但它不属于行为矫正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情绪调节方法的理解情况。情绪调节的方法主要有升华、补偿、幽默、转移、宣泄等。幽默是指对于困境以乐观解嘲的方式处理,没有个人的不适及没有不快地影响别人情感的公开显露。题干中面对同学的嘲笑,张老师以“浓缩的就是精华”解嘲,从而化解了双方的尴尬,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称为幽默。故C项正确。
A项:升华,指一个人将受挫后的心理压抑向符合社会规范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抒发的心理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补偿,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宣泄,即把过去在某个情景或某个时候受到的心理创伤、不幸遭遇和所感受到的情绪发泄出来,以达到缓解和消除消极情绪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罗森塔尔效应的理解情况。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强调教师的期望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学生便会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罗森塔尔效应强调的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题干中的“影响”一词用得不准确,不能说“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凡是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教学的任务包括: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题干所述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而非教学的全部任务。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使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两种学习也可能不产生影响,这种状态称为零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又可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不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与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等。这几方面的因素对个体能力的发展缺一不可。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决定着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能力发展水平。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水平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忽视了除遗传以外的其他各因素对个体能力发展的重大作用。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学科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知识中心课程论,这一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
(1)知识是前人获得的关于世界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地提升自我的认识能力,有效地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学校的课程应该从人类已经获得的各领域的认识中进行选择,并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形成有系统有逻辑的教学科目。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其内在原因是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不同反应。在教育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有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课程理论、斯宾塞的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德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正确答案是: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教师要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教师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正确答案是: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呈一致性。
(3)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出现适应困难。
(4)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5)社会性。人格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反应而形成的社会特征。此外,人在活动时所使用的心理工具——语言也是社会的。语言既是抽象思维的工具,也是交往的工具。它是由社会提供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
正确答案是:
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作出缜密的抉择。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个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的,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第二,回忆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1) 本案例中的教师主要贯彻了因材施教、疏导、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及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材料中“针对他的情况,老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是典型的针对张林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措施,是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表现。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指出老师“与他聊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他上网的内心世界”,就是通过有效沟通来给学生讲道理,提高学生的认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此外,该教师还“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是利用表扬激励来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性。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材料中指出老师“针对他喜欢电脑的特点,成立了计算机兴趣小组,并让他担任组长,有计划、有落实,定期给其他同学讲解互联网知识”,就是充分利用张林喜欢电脑的优势来克服其沉迷于电脑的劣势,将消极依赖转化为对电脑的积极利用。这既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张林自我教育的结果,真正地实现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这一目的。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老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全盘否定张林的上网行为,而是与他聊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他上网的内心世界”就充分体现了该教师对张林的尊重与信赖,但同时又通过“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担任组长”来对张林提出严格要求。这种做法对张林后期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帮助。
(2) 本案例中的教师使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材料中指出老师“与他聊了互联网,聊了比尔·盖茨,充分肯定了他通过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并通过交流进一步了解了他上网的内心世界”,就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帮助张林从认识上对自己进行改进与提高。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材料中指出老师“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并且“让他担任组长”,都是以实际活动来培养张林的良好品德的方式方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即表扬、奖励或批评等,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或抑制,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材料中指出老师“利用各种机会表扬他,与他沟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这是该教师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的肯定性评价,并利用这种肯定性评价引导和促进张林品德的积极发展。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认知风格、创造性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等;第二,回忆相关知识点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相关知识点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1) 本案例中的教师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
① 略了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一味追求反应敏捷。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常见的认知风格包括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沉思型与冲动型,同时性与继时性等。从材料中“老师评价道:张红反应敏捷,回答准确,可以得到满分……’”可以看出,该教师极为喜欢“反应敏捷”的学生。而对于“慢条斯理地回答”的柳丽则给予0分,这种做法非常不恰当。
② 着与对标准答案的追求,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独创性的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其中,独创性是指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案例中明确指出背景为“讨论课”,讨论课就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给出更多新颖独特的答案,这个教师只认可标准答案的做法极其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③ 学生的积极回答给予无情打击,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动机的培养。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可塑性非常强,教师的积极评价和引导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案例中教师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评价为“黄阳和柳丽,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要是给分,只能得0分”,这种消极打击式的评价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他们以后学习动机的培养。
④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抹杀了来源于不同背景、具有不同知识的学生经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新课改背景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要求我们不能将学生看成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人,而要看到学生经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材料中黄阳和柳丽对于“雪融化后变成了什么?”的回答就是从他们自身的经验出发而主动建构的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但教师忽视了这一点,不符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
(2) 这个案例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启发如下。
① 一种认知风格都有优点也有不足,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风格,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扬长避短。
② 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并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帮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③ 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采用引导和正面评价的方式来对学生展开教育,而不是传统的无情打击,以进一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④依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