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四川自考网 时间:2024-07-08 阅读:6次
201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
⼀.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2.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 )功能。
A.经济功能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3.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康德
4.人的身心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心理断乳期”一般发生在( )。
A.幼儿阶级
B.青少年阶级
C.成年阶级
D.老年阶级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隐喻了教师劳动具有( )。
A.连续性
B.长期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6.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是( )。
A.夸美纽斯
B.斯宾塞
C.杜威
D.博比特
7.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他在离开学校后很可能不会再主动研究数学问题了。这种现象属于( )。
A.连带学习
B.附属学习
C.正规课程
D.显性课程
8.“西邻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跛,一子偻,乃使朴者衣,敏者贾,盲者卜,跛者纺,偻者绩”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则
9.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一个课时,这种出现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文纳特卡制
B.活动课时制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10.“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A.思想性原则
B.疏导性原则
C.连贯性原则
D.一致性原则
1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12.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 )品质。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广度
D.注意的转移
13.最近,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这种学习动机是( )。
A.外在远景动机
B.内在远景动机
C.外在近景动机
D.内在近景动机
14.林琳在听课时,经常将学习内容要点以划线的方式在书上作标记,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调节策略
C.监控策略
D.计划策略
15.赵明能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比如“小张比小李高,小李比小王高,则小张最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 )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16.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17.在一项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天气炎热,同学们都感到口干舌燥。此时,小丽会因自己还剩半杯水而高兴,而小悦则因只有半杯水而担忧。这说明情绪具有( )。
A.主观性
B.感染性
C.客观性
D.两级性
18.小菁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菁学校规定课堂上不能玩手机,可小菁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菁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小娜的道德发展属于( )阶段。
A.惩罚和服从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道德伦理
19.晓红是韩老师班上的学生,她孤僻、羞涩。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者请教老师时,韩老师会给予肯定和鼓励。韩老师采用的这种心理辅导方法是( )。
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一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20.反复出现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表现的神经症属于( )。
A.恐惧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强迫症
21.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或接纳”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发展的( )阶段。
A.自我服务行为
B.人际纪律
C.自我约束
D.反抗行为
⼆.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论述题)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23.(论述题)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24.(论述题)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25.(论述题)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三. 简答题:根据题⽬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其他(高考填空))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27.(其他(高考填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锻炼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28.(其他(高考填空))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29.(其他(高考填空))简述富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四.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片段
王老师:词的上阕重在写景,而下阕引用了周瑜这个人物,有何用意?
学生甲:苏轼在上阕已经提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里塑造周瑜这一形象是为了照应上阕,因为周瑜就是一个英雄豪杰。另外,把周瑜这一英雄豪杰与自己做对比“早生华发与“人生如梦”可看出是苏轼对自己的哀叹。
学生乙:我读过周瑜的传记,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是他娶小乔十年以后的事,而词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也许是为了显示周瑜的年轻。与苏轼的“早生华发”相对比。后面“羽扇纶巾,樯橹间灰飞烟灭”则是写出了周瑜儒雅的打扮,从容的姿态与功业之大。而苏轼却功业无期。
王老师:两位同学的发言把周瑜这个人物形象在这首词中的作用分析得比较完整,那么我们学过杜牧的《赤壁》,大家还记得吗?
学生:记得!
王老师:好,我们一起背诵一遍。
学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王老师:杜牧在这首诗中强调赤壁之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东风。
王老师:为什么同样是写赤壁之战,战争的关键却不同呢?是不是有位作者搞错了呢?
学生丙:我认为他们没有搞错,苏轼塑造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主要写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是为了用周瑜的年轻有为与自己的光阴虚度、壮志未酬作比较。杜牧的诗却把赤壁之战的关键归于东风,假设没有东风之力,周瑜将会一败涂地,可能是突出他自己的雄才伟略吧。
王老师:的确是这样。苏轼的词与杜牧的诗都是为了要表现作者的思想,他们所要歌咏的史实内容的不同, 是因为他们要表达自己不同的抱负。苏轼要借用周瑜来抒发自己有志国,但是壮志未酬的感慨。杜牧有经时济世之才,通晓兵法军事,但是一直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所以他感史伤怀,把赤壁之战的功绩归于东风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遏。
30.(阅读理解)(1)这个教学片断主要体现哪些教学原则? (2)贯彻该原则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二)
肖平、王东、高力和赵翔四个人都喜欢踢足球,也爱观看足球比赛。但是他们在观看足球比赛时,情绪表现不一样。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球星踢了一个好球时,肖平立刻大喊“好球!好球!”同时兴奋地手舞足蹈,王东也挺激动,叫好并鼓掌。但是却没有肖平那么狂热,有时还劝告肖平别喊;高力只是平静说了一句,“这球踢得还不错,有水平”,而赵翔则始终沉默不语,会心一笑。
31.(阅读理解)(1)请指出这四个人的气质类型。(2)请说明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3)请说明教师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本题考查对与中国古代教育相关的几部著作的识记与理解情况。《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全文仅有1200多字,却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总结和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了教师及师生关系。故C项正确。
A项:《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但并非记录孔子专门针对教育的思想。不属于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排除。
B项:《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传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是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排除。
D项:《孟子》是“四书”之一,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不是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创造与更新。再生产劳动力是指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但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潜在劳动力)转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如果部分考生不记得教育的经济功能的具体内容,只需要记住一点:出现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关键词都与经济相关。故A项正确。
B项: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指教育培养人才的功能。与题干强调的劳动力不符,排除。
C项: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传播政治意识形态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对文化的传递与保存、传播与交流、选择与提升、创造与更新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著作及主要思想的识记与理解情况。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赫尔巴特是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职位的第一个继承者。故D项正确。
A项:梅伊曼是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1907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释了实验教育思想,比康德晚了整整一个世纪。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如上分析,赫尔巴特是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职位的第一个继承者,晚于康德。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洛克未曾在大学任教。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心理断乳期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心理断乳是指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年独立意识逐渐强烈,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的现象。心理断乳期是个体发展中的青少年时期,一般在11、12~16、17岁阶段。故B项正确。
A项:幼儿阶段是指3岁至6、7岁的儿童时期,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成年阶段和老年阶段的成人在心理上已经完全独立,不存在心理断乳的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教师劳动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示范性、专业性、创造性、长期性、劳动效果的隐含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等特征。其中,长期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开展和坚持的过程。人的发展是渐进式的经验积累促成的,因此对人的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题干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的正是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故B项正确。
A项:连续性是指时间上的连续性,即教师的劳动不应该受到时间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这种创造性重点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即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师劳动和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著作及主要思想的识记与理解情况。教育学上把“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争论称为“斯宾塞问题”,是因为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于1859年发表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通过知识价值论,他强调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或那个知识有没有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的价值。斯宾塞认为教育应当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传授有价值的知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就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故B项正确。
A项:夸美纽斯在其代表性理论泛智教育思想中强调“教育是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一门艺术”,此外还在其代表著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理论论证。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杜威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并提出了教育新的“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博比特是美国课程与教学论专家,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他也强调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但他没有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论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可以把课程划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1916年,杜威在其《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出“连带学习”这一概念。他认为,儿童从“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经验或知识只占所学的一部分,其中还有一部分与正式学习一起产生的喜欢与不喜欢的情感和态度,认为这种情感与态度学习比正式学习获得的经验更重要,因为如果产生的是不喜欢的情感,那么会直接剥夺学生天生具备的适应生活的能力。题干中“一个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对数学的厌恶”即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除了获得显性的数学知识外,还获得隐性的对数学的厌恶情感。这种情感的获得是意料之外的、个性化的,并且对该学生随后的学习产生了极大影响,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故A项正确。
B项:附属学习的表述不够准确,与其相近的只有克伯屈的附属学习。与杜威的连带学习相比缺乏确定性,排除。
C、D两项: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显在课程等,其显著特点是计划性。与题干计划外的情感态度获得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指西边邻居有五个儿子,一个儿子老实,一个儿子聪明,一个儿子眼看不见,一个儿子驼背,一个儿子腿瘸。于是就让老实的务农,聪明的经商,盲人卜卦(算命),驼背的搓麻绳,瘸子去纺线,五个儿子都不为衣食发愁。“西邻”非常智慧地结合每一个儿子的具体特点为他们各自找到了谋生的职业,最终使他们衣食无忧。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案例。故B项正确。
A项: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点在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独立思考。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侧重点在于遵循顺序开展教学。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侧重于利用直观手段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国外几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是20世纪后半叶在美国一些学校进行实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其基本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研究、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首先是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然后是小班讨论,每个小班20个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上课的材料;最后是个别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三种形式的时间分配大致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研究占20%,个别作业占40%。故D项正确。
A项:文纳特卡制是美国教育家华虚朋1919年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公立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华虚朋将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属于自学式个别教学;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社会团体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实际上,文纳特卡制是想将个人自学与社会团体活动结合起来。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活动课时制发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美国首先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课时制进行改革,试图打破每节课45分钟的固定死板做法,尝试根据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活动来确定上课时间长度。改革后课程以15~25分钟为一个单位的教学时间,有的课程,如数理化等核心课程可以连续用2~3个单位的时间,而某些辅助课程则只需用一个单位的时间。重点在于课程时间的改革上。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道尔顿制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1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做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侧重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进行干预性授课。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德育的疏导原则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是指老师一步一步地对“我”进行引导,用广博的文化知识来丰富“我”的思想,用高尚的礼仪来约束“我”的行为,让“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啊。可见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停不下来。故B项正确。
A项:思想性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来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不属于德育原则。与题干循循善诱不符,排除。
C、D两项:连贯性与一致性原则合称为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对德育过程一般规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此处部分考生容易混淆的是B、D两项,因为题干中出现了“自我教育”这个关键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除了“自我教育”,题干中还出现了“活动”“教学”“教师榜样”“管理”等关键词。将这些综合在一起考虑就是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故D项正确。
A项: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品德行为。题干中未出现与这四方面有关联的内容,排除。
B项:如前分析,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且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加上现代社会影响因素的日益复杂化,在品德发展中会出现时高时低,甚至倒退的反复现象。因此,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但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注意的品质的理解情况。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题干中指出“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是典型的注意的分配。故A项正确。
B项: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无论是近景动机还是远景动机,都既可能来源于内也可能来源于外。题干“王华为了通过下个月的出国考试而刻苦学习外语”是典型的来源于外的动机,另外是因为对学习的结果感兴趣,属于近景动机。故C项正确。
A项:如前分析,小华的动机属于近景动机,排除。
B、D两项:首先判断小华的动机来源于外就可以排除内部动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认知策略是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考虑的,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画线是最常见的复述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依据题干关键词“画线”可知,A项正确。
B项: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通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认知活动开始之前计划完成任务所涉及的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将经历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和形式运算(11岁至成人)四个阶段。“形式运算”是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最大的特点是已经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最大差别即为思维过程中是否需要借助于具体事物或具体情境的帮助。题干中指明赵明能进行逻辑推理,且没有指出赵明是在有具体可感知事物的辅助下进行该推理,因此判断赵明进行的是抽象的逻辑推理,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故D项正确。
A项: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只有动作层面上的智慧,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和上一阶段的儿童相比,思维有了质的飞跃,但极易受到事物表面特征的影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单向性,不能理解守恒原理、不可逆性和静止性的特点。因此,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无法进行题干中的推理,排除。
C项: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能力能够摆脱知觉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稳定性,达到守恒。可以说,“守恒”概念是这一阶段出现的标志,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尽管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此阶段他们形成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都必须与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景相联系,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题干中没有指明赵明的推理是在具体形象和情境指导下发生的逻辑推理,因此无法判断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几种常见认知风格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场依存与场独立这两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在研究知觉时提出来的。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不容易受他人影响。而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容易受到环境和他人影响。题干指明赵毅“缺少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是典型的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故D项正确。
A、 B两项:整体型和序列型是由帕斯克等于1972提出的。整体型思维的个体在认知过程中采用整体性策略,喜欢把学习任务看成一个整体,了解主要脉络,即高层次的关心;而序列型思维的学习者喜欢采用聚集策略,其行为特点是“按部就班”。与题干强调的是否容易受他人影响不符,排除。
C项:如前分析,场独立型的人不容易受他人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情绪的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而言,情绪是由生理唤起、主观体验和外显行为(或外部表现)三部分组成的。生理唤起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变化、脉搏变化、出汗、脸红等;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外显行为通常称为表情,它是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题干中指出同样剩半杯水,小丽感到高兴,小悦感到担忧,这属于情绪的主观体验,因为小丽和小悦的心境不同,所以有不同的主观体验,是情绪的主观性的体现。故A项正确。
B项: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个体既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同时也可以通过捕捉周边人的情绪来感知周边人的情感变化,从而进行情感相互传递与理解,这个过程体现出来的即为情绪的感染性。题干中并未提到谁受到谁情绪的传递与感染,排除。
C项: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对立关系,排除。
D项: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一种情绪。情绪包含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维度。情绪的两极性在每一个维度上都有体现,如在情绪的强度维度上,情绪的两极为“强——弱”;在情绪的紧张度维度上,情绪的两极为“紧张——放松”。这种情绪的两极性与题干中两个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特别提醒】两个人看法不同,是主观。一个人一会开心一会不开心是两级。
本题考查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9岁前的大多数儿童及少数青少年),包含惩罚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第二个水平为习俗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年人),包含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第三个水平为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的少数人),包含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代替了同伴群体的规范。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体的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题干中小娜认为小菁玩手机的行为不好,认为她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是一个好学生,是从小菁没有遵守法规、尽到作为学生的责任和本分来判断的,与遵守法规取向的儿童表现相符。故C项正确。
A项:惩罚服从阶段的儿童在作出道德判断时,以免去惩罚服从权力为依据,认为凡是造成较大损失、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反之,一种行为即使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未被觉察或未受到惩罚就不是错误的。题干中未提及小菁玩手机被老师发现或惩罚,但小娜仍觉得小菁的行为是坏的,由此可判断小娜的道德发展不属于惩罚服从阶段,排除。
B项: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在作出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但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造成他们能获得积极的东西,他们就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题干中没有提及小娜遵守法规会获得任何益处,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不符,排除。
D项:处于道德伦理取向阶段的青少年,能够依据自己选定的基本伦理原则、个体良心办事。这些原则如公正、平等、人的价值等,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律令。法律条文如果与这些基本原则相冲突,就不应遵守,因为“公正高于法律”。题干未提及与公正、平等等基本伦理相关的内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强化法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强化法又称为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及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产生和出现的频率,最终使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这就是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题干中“当她主动与同学交谈或者请教老师时,韩老师会给予她肯定和鼓励”是典型的对学生的积极行为予以阳性刺激,即奖励,以强化晓红主动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故A项正确。
B项: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思想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理性—情绪疗法也称为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理性—情绪疗法强调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都源于个体的非理性信念,心理辅导与咨询的重点在于改变这些非理性信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来访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其存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解决求助者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让他们能更好地解决他们目前甚至是将来面临的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协助求助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求助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中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判定是否是强迫症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即强迫与反强迫并存。也就是说,当事人自己不愿意反复做这件事,但是又控制不住。题干中指出“自己不能控制”,说明当事人是想控制,存在反强迫,同时又控制不住“反复出现”,存在强迫症状,由此可判断这是强迫与反强迫并存。故D项正确。
A项: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广场恐惧和社交恐惧,侧重点为非理性惧怕心理。与题干“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不符,排除。
B项: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其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苦恼烦闷、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做出过度反应,难以很好地完成社会功能。与题干“自己不能控制”不符,排除。
C项: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抑郁症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等。与题干“自己不能控制”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课堂纪律的发展过程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国外学者(B.Churchward2003)参照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不同年龄儿童的纪律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阶段:反抗行为阶段(4~5岁前的儿童);自我服务行为阶段(5~7岁的儿童);人际纪律阶段(大多数中学生);自我约束阶段(中学以后)。人际纪律阶段的学生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别人喜欢自己。题干中指出“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或接纳’为行为准则”,关键词为“同学喜欢或接纳”,说明此班学生的纪律发展处于人际纪律阶段。故B项正确。
A项:自我服务阶段的儿童很少具有自我纪律感,表现得不稳定,为了避免出现纪律问题,教师需要对他们进行不断的监督。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自我约束阶段的儿童能够明辨是非,理解遵守纪律的意义,能够自我约束。与题干中“同学喜欢或接纳”不符,排除。
D项:当教师或父母向儿童展示出强力的控制时,处于反抗行为阶段的儿童的不良行为很有效地得到约束;反之,他们就可能不断地表现出不良行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虽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但教育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其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首先,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即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这是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的,是从主导方面讲的。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其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为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论和经验的继承性上。教育具有的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独特的继承性都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政治经济制度虽然制约着教育的性质,但并不是取代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其中尤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为主。由此可知,“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从德育过程的结果看,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通过该领域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理论。
正确答案是:
实际锻炼法也称指导实践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指导实践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优良行为,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增强品德意志,从而培养品德践行能力。
运用指导实践法要注意:
(1)运用实践锻炼的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锻炼。一种是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常规训练;另一种是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的锻炼。
(2)在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与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3)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有序有恒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的锻炼。
(4)要不断地督促检查,使之坚持。
(5)提高学生实践锻炼的主动性。
正确答案是:
学过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复习,是不可能长久、完全保持在记忆中的。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复习,复习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
(1)及时复习。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发生。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订复习计划,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互配合,以更好地增强记忆效果。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正确答案是: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因而他们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想方设法地控制学生,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进步。
(2)关注情境阶段。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以及班级大小、时间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如“内容是否充分得当?”“如何呈现教学信息?”“如何掌握教学时间?”等。传统教学评价集中关注这一阶段,一般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当教师顺利地适应了前两个阶段后,成长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关注学生。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因此,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教学原则;第二,回忆教学原则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教学原则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1) 这个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多次出现与“王老师:词的上阕重在写景,而下阕引用了周瑜这个人物,有何用意?”这一提问类似的引导性问题,充分体现了该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充分地表现出学习积极性,对文化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掌握。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材料中王老师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杜牧的诗《赤壁》,是引导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很好地遵循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杜牧的《赤壁》两篇课文对赤壁之战描写110的差异,王老师先让同学们感受新课文的内涵,然后通过悬疑式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写赤壁之战,战争的关键却不同呢?是不是有位作者搞错了呢?”一步一步地引导着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两个作者的不同情感和写作背景差异。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依据教学内容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了知识,符合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2) 贯彻以上教学原则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如下。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为:教师应讲得“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为: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为:教师应当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整个讲授过程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气质类型;第二,回忆气质类型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气质类型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1)四个人中,肖平为胆汁质,王东为多血质,高力为黏液质,赵翔为抑郁质。
(2)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为:
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冲动为主要特征,其高级神经活动表现为强度大,但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不平衡,即兴奋过程远远强于抑制过程,就是很容易冲动且无法抑制,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材料中指出“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球星踢了一个好球时,肖平立刻大喊‘好球!好球!’同时兴奋得手舞足蹈”,这种表现符合其心理活动速度快、强度大、表现强烈的特征。故判断肖平为胆汁质。
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主要特征,其高级神经活动表现为强度大,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对平衡,且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能迅速进行灵活转换。材料中指出“王东也挺激动,叫好并鼓掌,但是没有肖平那么狂热,有时还劝告肖平别喊”,由此可见王东的反应也很迅速,但兴奋过程的控制程度较好,心理活动的转换较为灵活。故判断王东为多血质。黏液质的人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按部就班;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黏液质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表现为强度大,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相对平衡,但两个过程无法迅速转换,即常说的慢热型。材料中指出“高力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这球踢得还不错,有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肖平和王东已经进入兴奋状态时,高力还在转换过程中。故判断高力为黏液质。
抑郁质的人以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多愁善感为特征,其高级神经活动表现为强度弱,基本很少有兴奋过程,多数时候为抑制过程。材料中指出“赵翔则始终沉默不语,只是会心一笑”,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进球并不兴奋。故判断赵翔为抑郁质。
(3)教师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为:
①克服气质偏见。教师应当认识到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不同的气质类型并不影响个体在不同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②根据学生的气质特征因材施教。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强调教师要依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水平分别对待。同样,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时也不可忽视学生的气质特点,要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气质中的积极因素,在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上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气质中不利于知识、技能学习的消极因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③指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调控。教师掌握学生气质的特点,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身气质的长处和不足,并了解气质的可塑性;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合理地分配角色,充分调动、发扬学生气质的积极方面,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克服气质中的消极方面。
④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1994年,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正式在普通中学引进职业指导。这样,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职业指导就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职业指导强调“人—职匹配”,只有当个体的气质、性格、兴趣、需要适合工作的时候,其能力、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的效果和绩效也最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