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为您提供学历教育(自考、成人高考、开放大学)以及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咨询服务!

升学热线

1818198103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真题备考 >> 教师资格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来源:本站 作者:四川自考网 时间:2024-07-08 阅读:0次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国外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 )。

A.《理想国》

B.《政治学原理》

C.《论雄辩家》

D.《论演说家的教育》

2.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斯宾塞

D.卢梭

3.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

B.是否促进人的发展

C.是否促进社会发展

D.是否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

4.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

A.演说家

B.智者

C.军人和武士

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哪一理论( )。

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儿童学理论

6.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这是因为教育具有(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人口功能

7.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是( )。

A.甄别与鉴定

B.选拔与淘汰

C.促进学生分流

D.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

8.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9.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之以渔”。这强调教学应重视( )。

A.传授知识

B.发展能力

C.培养个性

D.形成品德

10.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再迟到,但是在寒冷的冬天早晨,王军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行为水平

11.班主任赵老师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批评和处分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这种方法属于(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12.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增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 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13.学生小辉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为(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14.进入初中后,小磊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小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识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内驱力

15.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识方式属于( )。

A.冲动型

B.直觉型

C.继时型

D.同时性

16.初中生小黄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小黄的这种性格特征属于( )。

A.态度特征

B.理解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17.高三学生小辉因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感觉前途无望,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小辉的这种不合理信念属于( )。

A.主观要求

B.相对化

C.糟糕至极

D.片面化

18.小李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绝对的尊敬和顺从。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李的道德发展处于( )。

A.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遵守法则取向阶段

19.小强高考落榜了,他经过认真总结,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发现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决定继续努力,明年再考,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

A.情绪宣泄

B.精神升华

C.行为补偿

D.认知改变

20.张老师课前宣布:“今天讲的课非常重要,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随后学生们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纪律属于( )。

A.自我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规则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21.罗森塔尔效应说明,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

A.教师的人格特点

B.教师的教学水平

C.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D.教师的威信

.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论述题)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23.(论述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24.(论述题)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25.(论述题)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 简答题:根据题⽬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其他(高考填空))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27.(其他(高考填空))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28.(其他(高考填空))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9.(其他(高考填空))简述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

. 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一)

某校初二女生小芳,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引起他人的注意。当老师批评她或同学责备她时,她不仅毫无羞怯之意,反而感到高兴。平时,小芳和老师、同学们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她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茬,而且常常在当面或背地里给同学或老师起绰号,有时还无缘无故地欺辱同学。

 

当然,小芳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她性格直率,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任务,而且身强体壮,体育成绩好, 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每次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光。

30.(阅读理解)如果你是班主任,根据材料中小芳同学的表现,在对她的教育中,你认为应该贯彻哪些德育原则?运用哪些德育方法?请分别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二)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被试者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者把两根绳子系住(如下图所示),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的被试者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者认为钳子只有剪断铁丝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作重物使用的问题。

 

31.(阅读理解)(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2)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解析

本题考查对国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的识记。《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雄辩家的教育》《演说术原理》《论雄辩术的培养》等,全书共12卷,主要探讨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理论问题。其中第1、2、3、12卷等,系统论述了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故D项正确。

A项:《理想国》是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主要对他的政治哲学主张进行了详细论述。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论雄辩家》是西塞罗论述教育的主要著作,发表于公元前55年。在此书中,他谈论了一个演说家所必需的学问和应该具有的品格。《论雄辩家》是以对话形式写的,但非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解析

本题考查对近代教育家思想的识记与理解。斯宾塞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对当时社会的教育现状极其不满,认为教育应当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传授有价值的知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就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通过知识价值论,他强调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或那个知识有没有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即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的价值。结合题干要求,可知C项正确。

A项:夸美纽斯在其代表性理论“泛智教育”思想中强调“教育是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一门艺术”,此外还在其代表著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理论论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其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传统“三中心”理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卢梭是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自然主义教育家、文学家。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自然人并不是倒退到原始社会的退化之人,而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即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能力强盛的“新人”。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育的理解。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社会活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且都会对人的生产、生活、身心产生种种影响。如在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对阶级路线的宣传会对人的政治思想产生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教育内容的更新,从而改变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文化更是作为教育传播的内容而存在,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要学会区分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作用与教育活动本身。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虽然都会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教育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它们存在的主要目的,而只是在实现自身主要目的的过程中对人产生的附带作用。只有教育是有目的地针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活动。因此,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区别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的本质。故A项正确。

B项:其他社会活动在发展中也可以附带地促进人的发展,故不能将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区分开。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可以通过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进而促进社会发展,但这并非教育的本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具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是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特征,但不是教育的本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4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西方教育的识记与理解。古代西方较为著名的教育有古希腊教育、古罗马教育等。古希腊教育在古风时代(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以两种城邦教育制度最为著名:古代雅典教育和古代斯巴达教育。其中,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和武士,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故C项正确。

A项:在征服古希腊以后,古罗马的教育系统从一开始的非正式系统,即以家庭教育为主,逐步接受古希腊的影响,到古罗马共和国晚期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并建立起具有古罗马特色的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其中,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能言善辩的雄辩家和演说家为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古典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又以智者和智者学派的出现为盛。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一大批思想家致力于培养具有从事政治活动、处理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能力的公民,即智者。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与古代斯巴达教育相冲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解析

本题考查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相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在早期的理论研究中,以单因素论为主,如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等。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素质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一切其他因素。题干中“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出自《论语·阳货篇》,其含义是: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既然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者无法改变,那么就只有中等的人可以改变了。“生而知之”就是指中等的人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改变。这两句话中说的上知、下愚和中人均是遗传所得,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故B项正确。

A项:环境决定论片面强调教育和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忽视其他因素对人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万能论片面强调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忽视遗传、其他环境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儿童学理论这一表述太过宽泛,且与题干没有关联。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6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中,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因此,该理论认为教育也是一种投资,且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故B项正确。

A项: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包括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传播政治意识形态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对文化的传递与保存、传播与交流、选择与提升、创造与更新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育的人口功能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和改善人口结构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7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改革的理解与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课程评价方面首先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并且具体指出,在对学生评价方面要做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课程与教学实践方面,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由此可以看出,除了评价的区分、鉴别、选拔等传统功能以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其促进学生发展和推动教学实践与管理的发展性功能。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旨在改变将评价作为目的去追求的弊病,强调要将评价作为反馈当前学生和教学现状的工具和手段,为下一步的发展和改进提供更多反馈信息。故D项正确。

A、B两项:甄别与鉴定、选拔与淘汰均是传统应试教育中强调的课程评价的功能。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学生分流是在利用评价进行甄别与鉴定之后,按照成绩来对学生进行分流,类似以前很常见的分快慢班。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8解析

本题考查对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的识记与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感知教材是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初步感性认知,为下一步深入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做准备;理解教材是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认识所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活动。巩固知识是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需要时能正确及时地提取。运用知识是学生用领会的知识去解决同类课题的活动,目的在于使抽象知识同具体事物相联系,使领会了的知识具体化。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故B项正确。

A、C、D三项:感知教材、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均属于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之一,但不属于中心环节。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9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于教学过程改革的理解与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中明确指出尽可能“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题干中“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知识,“授之以渔”是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拥有能够进行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故B项正确。

A项:传授知识与“授之以鱼”意思相同。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鱼”和“渔”是知识与掌握知识的能力的关系,与培养个性、形成品德均无关联。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0解析

本题考查对德育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的理解与掌握。知、情、意、行是构成个体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在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中,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品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它常常表现为用正确动机战胜错误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标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题干中从王军写了保证书可以看出,他在道德认知水平上是合格的,在品德情感上对迟到是不喜欢的,但是经受不住寒冷的考验就放弃了。这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缺乏自制性的体现。故C项正确。

A项: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道德的重要标志。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1解析

本题考查对各种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常见的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即表扬、奖励或批评等,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或抑制,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结合题干中“表扬、鼓励、批评和处分”和“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积极发展”可以判断。故D项正确。

A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情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2解析

本题考查对感觉的一般规律中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题的要点一是准确理解和区分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量化指标。每个人的感受性强弱都不同,因此我们使用感觉阈限来衡量不同的人的感受性的高低强弱。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与此相对应的感觉阈限也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解答此题的要点二是准确理解和区分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等的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如小丽能听到的声音的最小刺激量为15分贝,低于15分贝的声音她听不到,那么15分贝即为小丽的听觉绝对感觉阈限。小丽对15分贝的声音的感受能力,即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就叫作绝对感受性。相对来说,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叫作差别感觉阈限。以题干中小红为例,在100个人的合唱中,老师加入1~2人,小红觉察不出音量差异,老师继续增加人数,直至110人,小红才觉察出音量比100人时变大,那么这10人的音量就是小红在合唱中能觉察出来的音量最小差异量,即听觉差别感觉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觉察能力,就叫差别感受性。故C项正确。

A项: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与题干不符,排除。

B、D两项:这两项均为感受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3解析

本题考查对正负迁移和顺逆向迁移的理解与掌握。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促进;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就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两种学习之间可能未产生影响,这种状态称为零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又可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是顺向迁移,后续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是逆向迁移。不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均有正负之分。由题干可知,小辉本来就会打羽毛球,再去学打网球,因此发生的必然是顺向迁移。此外,题干指明小辉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显然说明会打羽毛球对学习打网球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小辉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是顺向正迁移。故A项正确。

B、D两项:如上分析,小辉发生的必然是顺向迁移,而此两项均为逆向迁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如上分析,小辉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是正迁移。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4解析

本题考查对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分类的理解与掌握。奥苏贝尔将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为自己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题干中小磊是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刻苦学习。故B项正确。

A项: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属于内部动机。这种内驱力主要来源于学生自己的指向学习而非外部因素的意愿,是在有意义学习中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但这种内驱力主要来源于外部权威,多出现在儿童早期。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奥苏贝尔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中不包括生理内驱力这一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15解析

本题考查对认知风格差异的理解与掌握。达斯等人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的认知风格。左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继时性的认知风格,而右脑优势的个体表现出同时性的认知风格。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风格,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其解决问题的风格是发散式的。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要依赖同时性认知方式。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性加工。在不知道本理论的情况下,可根据题干中“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判断出答案一定与顺序、时间有关。据此,观察选项可发现只有C、D两项与顺序和时间有关。因此,可首先排除A、B两项。再结合题干中的描述“明显的先后顺序”就可判断出不可能是同时性的,可排除D项。故C项正确。

A项:冲动型也属于学生认知风格差异的一种。冲动型的学生对问题思维反应速度快,能快速形成假设,得出答案,但精准度较低。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直觉型的认知方式是由艾里逊等人于1996年提出的。具有直觉型认知方式的个体往往将第二语言的信息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模型,努力寻找深层的语言系统。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同时性认知风格明显。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6解析

本题考查对性格的特征差异的理解与掌握。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态度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和理智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题干中“热爱班集体,学习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反映的是小黄对集体、学习和自己的态度特征。故A项正确。

B项:性格的特征差异不包括理解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情绪特征是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17解析

本题考查对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解与掌握。理性—情绪疗法也称为合理情绪疗法,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理性—情绪疗法强调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都源于个体的非理性信念。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是非理性信念的三大主要特征。绝对化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等类词联系在一起。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是一种把事物的可能后果想象、推论到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灾难性结果的非理性信念。如题干中“小辉因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考不上理想中的大学,感觉前途无望”,就是典型的将后果严重化、灾难化,属于糟糕至极的非合理信念的特征。故C项正确。

A、B两项:主观要求与相对化均不属于非理性信念的主要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片面化这一说法与过分概括化类似,但说法不够准确,且与小辉的具体情况不符。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8解析

本题考查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总是考虑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题干中,小李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说明其行为准则是他人对好孩子的要求,表明其正处于寻求认可定向阶段。C项正确。 

A项: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认为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遵守法则取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19解析

本题考查对个体对待挫折的方式的理解与掌握。认知改变是个体试图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使人产生挫折、愤怒、厌恶等消极感情的人或事进行重新的理解和解释。题干中小强决定努力再考属于认知改变。故D项正确。

A项:情绪宣泄是指让人把过去由某种强烈刺激、不幸事件等导致的挫折、心理创伤带来的消极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以达到缓解和消除个体消极情绪的目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精神升华是指当个体因为挫折、压力或打击等而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体验时,将伴随而生的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行为补偿也称为代偿防御机制,是指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不能达成某种目标时,改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代偿这些缺陷,以减轻其自卑感、不安全感,建立自尊。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20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堂纪律类型的掌握。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集体促成的纪律。题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因为突然有随堂测验而发生了课堂纪律的变化,符合任务促成的纪律的特征,即由某一项任务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具体变化而促成的纪律。故B项正确。

A项: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地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这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规则促成的纪律不属于课堂纪律的主要类型之一,按一般理解是指由班级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而促成的约束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21解析

本题考查对罗森塔尔效应的理解与掌握。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教育领域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个理论说明,不只是在知识学习方面,学生的情感和观念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师下意识的影响。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给每一位学生以积极期待,这有助于学生的良性发展。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属于罗森塔尔效应强调的重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2解析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应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和培养目标,这就决定了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通常来讲,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包含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属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的第二个层级。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同一概念。

 

故表述错误。

23解析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必须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具体来说,需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展开:一方面,承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处于组织者的角色,对教学的方向和课堂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承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即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参与到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教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尊重,二者互不冲突,不存在谁削弱谁这一问题。

 

故表述错误。

24解析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按照智力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形态。晶体智力是指以习得的经验掌握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如人类学会的技能、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流体智力又称液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天赋能力,较少依赖文化教育,但与年龄密切相关,2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由此可知,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但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小。

 

故表述错误。

25解析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但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即动机水平适中,此时的学习效率最高;一旦超过了顶峰状态,动机强度过大反而会对活动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并非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就越好。

 

故表述错误。

26解析

正确答案是:

       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知识的多少与智力的高低并不等同,二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智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为智力发展提供可能性,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具备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的能力,才能去进行分析、判断、抽象、推理等活动。因此,在缺乏知识的情况下智力是无法发展的。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人从生下来开始,遗传智力就成为掌握知识的必备条件,且个体智力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个体具备经过进一步发展的智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条件。此外,个体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也依赖于个体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由此可知,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在教学中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只重视知识传授或者只重视发展智力这两种偏向,真正实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内部转化。

27解析

正确答案是:

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

 

1) 社会政治制度。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是我国所有制度制定时的准则。学校教育制度作为教育制度的主体部分也必须遵循国家政治制度的指导,按照政治制度的要求改革学制、调整教育结构,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2)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教育的飞跃与进步均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由此可知,学制的制定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不仅引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更为学制的制定提供了更多技术的支持,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者均是学制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依据。

 

3) 人口发展状况。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口规模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发展规划及其结构调整等。5000万待受教育者和1000万待受教育者在享受同样资源的情况下,学制的具体结构一定是有极大差距的。因此,学制制定必须结合对人口发展状况的考量,才能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

 

4)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建立学制的直接目的是开展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国家的青少年。因此,学制的建立与改革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才能实现其存在的主要价值。

 

5)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在学制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借鉴外国学制的先进之处,但各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总是植根于本国的文化历史土壤之中的。因此,应当在结合本国学制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外国学制。

28解析

正确答案是:

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

 

1)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因此,学习时要根据材料性质来确定学习的数量,一般不要贪多求快。

 

2)学习程度。一般来说,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好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且过度学习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3)系列位置效应。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系列位置效应。通常材料首尾的内容记忆效果比材料中间位置的内容记忆效果好。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一般来说,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过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5)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6)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但学习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7)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以及识记者识记时的情绪、动机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

29解析

正确答案是:

       阿诺德(1880—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该学说主张:

 

1) 情绪产生于在大脑皮质水平上的评价过程。

 

       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是以评价概念为依据的。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评价情绪。评价是一个对知觉进行补充的过程,使得个体产生一种做某种反应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足够强烈,就被称为情绪。阿诺德认为个体自发地、下意识地将所遇到的任何情境评价为对自身是好、坏或无所谓的存在。依据评价的不同会出现个体趋近评价为的情境刺激,避开评价为的情境刺激,忽略那些无所谓的情境刺激等不同反应,从而产生不同情绪,除非个体对其做出别的再评价。当然,个体对已经做出评价的对象总是会依据情境变化进行重新评价。

 

2) 情绪产生于大脑皮层与皮层下部位的相互作用。

 

       阿诺德认为从刺激到评价再到情绪产生的这个过程,其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部位的相互作用,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产生的最重要条件。其基本过程为: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元传至丘脑,在此更换神经元后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大脑皮层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如激情、恐惧及逃避、愤怒及攻击等。这种态度通过传出神经将皮层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送到血管或内脏,随后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生理变化使个体获得感觉,也就实现了个体生理唤醒。这种自主神经系统反馈的生理唤醒信息,在大脑皮层中被评价,依据评价的结果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如恐惧、愤怒、厌恶等。

 

       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首先把环境影响引向认知,在情绪问题上提出了评价的概念。把生理激活从自主神经系统推向大脑皮层,同时把认知评价与外周生理反馈结合起来,开启继以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为代表的情绪的生理理论之后的第二代情绪学说”——情绪的认知理论,为随后情绪认知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0解析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第二,回忆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1) 如果我是班主任,在对小芳的教育中我将主要贯彻以下德育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即对小芳提出较高的教育要求,但这种要求的实现一定以对小芳的尊重为前提。结合题干可以看出小芳为初二学生,已进入青春发育期,独立意识强、自尊心强,因此对她进行思想教育必须以尊重为前提。

 

        因材施教原则,即对小芳进行教育要结合人、时间、情境等因素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展开。小芳处于敏感的青春发育期,从当老师批评她或同学责备她时,她不仅毫无羞怯之意,反而感到高兴可以看出,传统的教条式的批评和大道理对她没有用。因此,在与小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要选择身边的可利用机会灵活地对她展开教育。

 

        疏导原则,即在对小芳展开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小芳的认识入手,调动她的主动性,使她朝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即发扬小芳的积极优势方面来帮助她克服目前存在的不足,帮助她建立自信心。从她性格直率,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任务,而且身强体壮,体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每次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光可以看出,小芳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信感是切入点。因此,可以考虑除了体育活动以外,引导小芳更多地参与一些集体性的需要承担责任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她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她与同学、老师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2) 如果我是班主任,我将使用以下几种德育方法对小芳展开教育。

 

        实际锻炼法,即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从性格直率,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任务,而且身强体壮可以看出,小芳性格坚强,身体素质较好。因此,可以通过让她组织活动,完成委托任务等方式来提高她的思想品德。

 

        品德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表扬、奖励或批评等,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或抑制,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从材料中体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每次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光可以发现,一方面应该给予小芳积极的表扬,帮助她树立自信心,而另一方面对她用不恰当的方式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要予以惩罚。强化她好的行为,抑制她的不良行为,来引导她往积极方面发展。

 

        说服教育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最终小芳要得到长足进步,还是需要从提高她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出发。因此,教师要在合适的时机以引导的方式对她进行说服教育。

 

        榜样示范法,即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小芳喜欢的好榜样让她去学习,帮助她逐步向榜样靠拢。

 

        情感陶冶法,即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大环境必须是利于小芳的进步与转化的。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经常开展集体性的文化陶冶、艺术陶冶、环境陶冶活动等方式来引导小芳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1解析

第一,从问题出发寻找答题点,本题的答题点为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第二,回忆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的内容;第三,回到案例中寻找与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内容相匹配的事实材料;第四,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大角度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是:

1) 上述实验主要说明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如盒子是装东西的、笔是写字的等。

 

       案例中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如钳子就是用来剪断铁丝的),有61%的被试者没有顺利完成案例分析中的测验证明了功能固着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尽可能打破功能固着,实现功能变通。克服功能固着需要人们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和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称为功能变通。功能变通与功能固着的作用相反,要具有功能变通的能力,就需要教师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因为只有熟悉物体的多种不同功能才能打破功能固着,如从更多方面了解钳子的更多功能;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的训练,训练学生从多个方面认识物体和事物,实现功能变通。

 

2) 除了功能固着以外,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还包括以下几种。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问题元素的空间几何方式不同、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离不开已有的知识、技能与经验,即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先前知识与经验的储备。知识经验越多且质量越高,就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反之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新手更强。

 

       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是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图式、原理等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在新情境中,原有经验起着先行组织者的桥梁作用,通过改组原有的经验,改变原来的认知结构,使之适合新问题的要求。良好认知结构的迁移效应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个体的智能、动机、情绪。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且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通常紧张、烦躁、悲伤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的积极情绪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有时也称为反应定式或定式,是指由先前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续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定式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如解决一般性问题时,定式可能会起到促进作用;而对特殊性问题,定式很可能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例如,两个胃痛的病人找同一个医生看病,庸医更可能受到定式影响会给出错误处方,而负责任的好医生更可能打破定式慎重给出处方。如何克服思维定式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因为思维定式的出现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求同思维所引起的。

 

       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作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都可能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可能就会忽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