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四川自考网 时间:2024-07-08 阅读:3次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活动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人口变化
D.文化传统
4. 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 )。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
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 )
A.继承性
B.等级性
C.历史性
D.民族性
6.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义”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7. 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 )。
A.国家一级管理
B.国际、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8.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 )。
A.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实践教学为主
C.以学科教学为主还是以活动教学为主
D.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
9.班主任王老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学生学习、品德、体育锻炼等各方面的日常表现,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王老师的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10.某中学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这种做法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实际锻炼
D.榜样示范
1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做法主要反映了哪一德育过程规律?( )
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2.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被突然飞进教室的一只小鸟所吸引。这种注意属于( )。
A.无意注意
B.无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13.晓斌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全是刻苦努力的结果。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晓斌的归因属于( )。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可控的外部归因
14.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生解决困难和复杂的任务时,哪种动机水平最有利?( )
A.中等偏下水平
B.中等水平
C.中等偏上水平
D.高水平
15.林菁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表明他的哪种记忆好?(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16.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那一阶段?( )
A.社会契约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普遍伦理
17.韩老师常常说方琼勤奋努力,孙彤细致严谨,李冰诚实可信。韩老师描述的这些心理特征属于( )。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情绪
18.刚进入高一,赵峰就总想“我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他明知离高考还远着呢,这么早想这个事根本没必要, 但就是控制不住,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学习。他的主要心理问题是( )。
A.强迫观念
B.强迫行为
C.恐惧观念
D.恐惧行为
19.谢晶在全校大会上受到表扬,兴奋不已:会议结束后,当听到几个同学议论“她有什么了不起,你看她长得那个样”时,她又很快陷入极度苦恼之中。谢晶的表现典型地反映了中学生情绪的哪种特点?( )
A.两极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爆发性
20.根据富勒等人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衡量教师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关注( )。
A.生存
B.情境
C.未来
D.学生
21.王建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没有直接提出批评,而是表扬了认真听讲的冯军。王建看了看冯军,也开始认真听讲了。该老师使用的课堂管理方法是( )。
A.直接干预
B.替代强化
C.团体警觉
D.处理转换
⼆. 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分析题)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23.(分析题)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4.(分析题)问题解决不受情绪影响。
25.(分析题)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三. 简答题:根据题⽬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论述题)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27.(论述题)简述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28.(论述题)简述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29.(论述题)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四. 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一)
王晓是我班一名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当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求知若渴地学习时,他却经常开小差,时而做出古怪的动作,发出干扰的声音,时而在教材上临摹插图,毫不在乎老师的批评。在多次苦口婆心劝说无效后,我决定换个思路。
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谁也不爱理他。课间,他四处溜达无所事事,偶尔趁人不备拍打一个同学的背后迅速逃离。透过这一幕,我看到了他自暴自弃的背后对友情的渴望。
为了转变他在同学中的不良形象,我创造时机对他表扬。这种积极的评价果然有效。他的书写从“狂
草”变“潦草”,作文从数行到一页,学习有了较明显的进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一篇作文有些新意,就帮他输入电脑并加以润色,在班级网页上展示,结果被同学们热烈“点赞”;他绘画有基础,我请美术老师私下指点,他的画也上了学校的展板。同学们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他也找回了一些自信。
在此基础上,我策划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班级活动,先在班干部中讨论了与王晓交友的行动计划。班干部动起来了,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关注他、帮助他、跟他交流、找他玩的同学渐多起来了,被他欺负而打小报告的同学逐渐少了,他为引发他人关注的恶作剧也逐渐没有了,他终于融入了这个班集体,成为班上积极的一员,我们班也因此获得了“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30.(分析题)材料中这位老师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8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
(二)
晓宁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还有一周就要期末考试了,他开始着急起来,并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他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反复背诵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就去背——背外语单词。背课文、背语法、背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等,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从晚上背到深夜,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接着背,以致到了头昏脑涨的地步。他从没有哪次考试像这次考试下这么大的功夫,自以为一定能考出好成绩。然而,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各门功课成绩都很不理想,他很失望,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31.(分析题)问题:
(1)简述学生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复习。(12分)
(2)请指出晓宁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分)
本题考查的是对《学记》的认识。《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据考证由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撰写于战国末期。《学记》提出许多教育原则和方法,为后世所学习借鉴。A项正确。
B项:《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孔子的思想。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大学》相传由曾子所作,其中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孔伋(子思)所作。内容是宣扬孔子的中庸之道。南宋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入《四书集注》。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几个方面。其中,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题干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指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即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体现了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B项正确。
A项: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个体活动或者称之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二孩”政策的开放,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现有的教育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人口城乡结构的变动越来越大,对教育网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可见人口变化对教育影响作用。因此,反映的是人口变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C项正确。
A、B两项: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文化传统对于教育的作用体现在:(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2)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4)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5)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特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受教育需求是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所遵循的根本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方面,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的规定。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而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等级性强调了教育层次上的差别。中央官学主要是“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置博士以教生徒。二馆指弘文馆、崇文馆。其中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崇文馆隶属东宫,各置学士以教生徒。中央官学主要招收官员子弟、皇亲国戚子孙及外国留学生,庶族平民子弟仅占少数,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等级性。B项正确。
A项: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任何一种教育,从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看,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即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历史性是指教育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内容和形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民族性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包括语言、文字、历史等。民族性不属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的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课程的分类。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而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六艺”和“七艺”以及物理、化学等课程都是分科目设置的课程,是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的学科,分科组织教学。因此,这些课程属于学科课程。A项正确。
B项: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融合课程又称为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整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属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理论流派。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实质教育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由此可知,形式教师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中,其基本分歧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题干中,王老师通过记录学生学习、品德、体育锻炼各方面的日常表现来反映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A项正确。
B项:终结性评价又称为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标准性评价为干扰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方式。主要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等。其中,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题干中,某中学将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以示奖励,并且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因此,这种做法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D项正确。
A项: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情感陶冶是指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实际锻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也可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它既可以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但无论从何处开始,都要注意同其他因素配合。只有使各个因素都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因此,“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主要反映了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A项正确。
B项:德育过程具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转化与发展推动了德育过程的进展,推动了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发展。因此,既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也要协调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合力,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学生的品德;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并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中,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题干中,同学们的注意被飞进教室的小鸟吸引,这种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是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因此,这种注意属于无意注意。A项正确。
B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指有着自觉目的,但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对学习动机成败归因理论的理解。韦纳将人们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题干中,晓斌是将自己学习成绩好归因为努力,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因此,晓斌的归因属于可控的内部归因。C项正确。
A项:稳定的内部归因是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稳定的外部归因是工作难度。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可控的外部归因不存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因此,学生解决困难和复杂的任务时,中等偏下水平的动机最有利。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逻辑记忆是指对概念、公式、规律等各种有组织的事物为内容的记忆。题干中,林菁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属于对公式定律的记忆,说明他的逻辑记忆好。C项正确。
A项:形象记忆是指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包括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情绪记忆是以个体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动作记忆是指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其中,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题干中,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说明张丽可以以平等、尊严这些道德方面的原则来考虑。因此,张丽的道德发展处于普遍伦理阶段。D项正确。
A项: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是对心理特征的了解。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题干中,“勤奋努力”“细致严谨”“诚实可信”这些表述都是描述的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因此,韩老师描述的这些心理特征属于性格。B项正确。
A项: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强迫症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当事人身不由己的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题干中,赵峰刚进入高一就不断地思考“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可见赵峰有强迫观念,出现了心理问题。A项正确。
B项: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恐惧观念是指人类在面临某种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担惊受怕的一种强烈压抑情绪体验。恐惧心理就是平常所说的“害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恐惧行为是指恐惧会使人的知觉、记忆和思维过程发生障碍,失去对当前情景分析、判断的能力,并使行为失调。如旅馆失火时,住在旅馆的人常常显得慌乱、紧张、不知所措、争先恐后往外跑,跑不出去就跳楼。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主要考查情绪的特点。情绪的特点包括主观性、社会性、两极性。其中,两极性是指情绪各个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种对立的状态。题干中,谢晶先是受到了表扬,非常的开心,紧接着听到同学的议论之后又陷入了极度苦恼之中,开心和苦恼是两种对立的状态,可见谢晶的情绪具有两极性。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属于中学生情绪的特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教师的成长心理。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教师在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在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更多的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D项正确。
A项:处于关注生存阶段的教师一般是新教师,他们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关注未来不属于富勒等人的教师发展阶段论的内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课堂管理的方法。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中,教师没有批评玩手机的王建,反而表扬了认真听课的冯军,王建看到后也自觉认真的开始听课,可见王建看到了冯军这个榜样后,自己的行为发生了变化,属于替代强化。B项正确。
A项:直接干预是指当课堂不良行为显得严重或者不受控制时,教师需要采取更为直接的干预措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团体警觉是指在讲课和讨论期间,教师用来维持所有学生注意力的提问策略,比如随机提问。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处理转换不属于课堂管理方式。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因此,题干中认为课程计划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错误的,应该是课程标准。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与个体主观能动性。这四个因素所占地位各不相同,遗传在人的发展中是前提是基础,提供了可能。环境在人的发展中把遗传带来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而个体主观能动性即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才能决定人的发展,也就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题干中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是错误的,应该是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问题情境、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其中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因此,问题解决受情绪的影响。
故表述错误。
正确答案是:
表述正确。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小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因此,心理健康是相对的。
故表述正确。
正确答案是: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正确答案是:
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美育的基本任务有:
(1)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学知识。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培养学生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正确答案是:
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1)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等。
(2)监控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不断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正确答案是: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知:道德认知亦称道德观念。 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抑制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正确答案是:
(1)材料中的这位老师在教学中贯彻了以下德育原则。
首先,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材料中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王晓这样一位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教育,不断分析王晓的问题,寻找突破口,利用合适的时机表扬王晓,还组织全班同学共同帮助王晓,使王晓成为一名积极的班级分子,帮助王晓不断进步。由此看出,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再次,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该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材料中,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王晓,利用他渴望交朋友的心理,积极地帮助他融入班集体。在教学时,发现他作文写的不错时,积极地给予表扬肯定,帮助他增加信心。发现他有绘画基础,立马请来美术老师进行指导等。这些行为,都反映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发现并发扬学生的优点,不断改正不足,促进学生的进步。由此看出,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再次,这位老师教学过程中贯彻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材料中,这位老师对于王晓的上课种种捣蛋的行为,没有严厉批评,而且不断地寻找新的思路帮助王晓进步。对于王晓的进步,老师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赞美,这都是尊重学生的体现。同时老师并没有放松对王晓的严格要求,想各种办法让他融入到集体中,积极向上地学习和工作。由此看出,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最后,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该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材料中老师和班干部讨论了与王晓的交友行动计划,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关注他、帮助他、跟他交流,最后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王晓融入到了这个班集体中来,成为班级的一员,这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教育个人。同时班级也因此获得了“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这是通过个别教育使得班集体得到了发展。由此看出,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总之,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遵循相关的德育原则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是值得学习的。(答出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分析到位,也是可以的)
正确答案是:
(1)
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②合理分配时间;
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⑤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⑦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数量不宜过多;
⑧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效果最好。
(2)
晓宁在复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晓宁没有做到合理分配时间。材料中,晓宁只要有时间他就去背外语单词。背课文、背语法等内容,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从晚上背到深夜,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接着背,以致到了头昏脑胀的地步。说明他时间分配不合理。
其次,晓宁没有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材料中,晓宁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还有一周就要考试了,他开始着急起来,利用所有时间冲刺复习,说明平时没有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再次,晓宁没有做到复习方法要多样化。材料中,晓宁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反复背诵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就去背诵。他只是单一背诵,没有考虑到用其他的复习方法。没有意识到复习过程中运用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最后,晓宁复习过程中动机太强。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材料中,晓宁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哪次考试像这次考试下这么大的功夫,自以为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这些都表明晓宁这次考试动机太强,但过强的动机反而不利用考试任务的完成。
综上所述,晓宁在复习过程中,复习时间的安排、复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动机的强度上都存在问题,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