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站 作者:四川自考网 时间:2024-07-08 阅读:2次
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这个答案选出。(本⼤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1.有教无类是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不分愚贤贵贱都进行教育,该词语出自()。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劝学》
2.在当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特殊认识理论
3.古代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鄙视生产劳动,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A.生产力发展水平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人口构成
D.民族文化传统
4.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问题,曾出现过“生而知之”的“天才论”。这种理论属于()。
A.教育万能论
B.环境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
D.主观决定论
5.反映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具体质量规格要求的是()。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培养目标
D.课程目标
6.标志着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是()。
A.斯宾塞的《教育论》
B.杜威《儿童与课程》
C.博比特《课程》
D.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7.在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这是对哪一关系的争论?()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8.学完“压强”概念,学生理解了“在同等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道理。田老师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个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田老师贯彻的主要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循序渐进
C.直观性
D.启发性
9.于老师在讲台上把张一纸揉成团,把另一张纸烧成灰,由此让学生来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于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参观法
10.在一次志愿者活动结束后,马老师要求同学们对自己这一天的表现进行反思,并写出心得体会,马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个人修养法
11.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
B.课外校外活动
C.团队活动
D.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2.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室内和在阳光明媚的户外,其亮度差别很大,但是人们都能将它知觉为白色衬衫。这反映了知觉具有()。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3.教师:“面粉可以做什么?”
学生甲:“可以做面包、蛋糕、馒头、花卷、油条、面条。”学生乙:“可以做馒头、调磁针水、捏面人。”
上述对话说明学生乙比学生甲的思维更具有()。
A.精细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反思性
14.学生对“遗传与变异”之间关系的学习属于()。
A.组合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归属学习
15.晓杰在阅读课文时,常常自我提问:“我对课文表达的内容清楚了吗?我抓住了课文的重点了吗?”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计划策略
D.监控策略
16.民辉在解答问题时产生的疑惑、惊讶和焦躁等情感体验属于()。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荣誉感
17.当志君看到他喜欢的中国乒乓球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获胜时,欣喜若狂。这种情感状态属于()。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8.晓颖是个诚实,勤奋好学的好学生,晓颖的这些特征属于()。
A.性格
B.能力
C.气质
D.认知
19.雨晴通过写诗作画让自己走出困扰,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情绪调节方法是()。
A.脱敏法
B.强化法
C.幽默法
D.升华法
20.国强认为欺负弱小是不可取的、不道德的,因此他在生活中总是能自觉杜绝这样的行为,这说明其品德发展处于()。
A.依从阶段
B.内化阶段
C.自主阶段
D.外化阶段
21.“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等词语,描述的是哪类课堂氛围表现?()
A.积极型
B.消极型
C.对抗型
D.顺从型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论述题)美育就是艺术教育。(8分)
23.(论述题)学校教学应以间接经验为主。(8分)
24.(论述题)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者旨在获取成就,他们倾向于选择稳操胜券的任务。(8分)
25.(论述题)场独立型的学生比场依存型的学生更加优秀。(8分)
三.简答题:根据题⽬要求,回答下列问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26.(论述题)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0分)
27.(论述题)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10分)
28.(论述题)注意的品质有哪些?(10分)
29.(论述题)简述福勒的教师成长三阶段论。(10分)
四.案例分析题: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一)
新学期,班主任李老师接了一个新班,李老师第一天走进教室,发现卫生状况非常差,桌仰椅翻,污物满地。看到这种情景,李老师一声不吭地拿起扫帚把地面打扫干净,然后又把桌椅重新摆好,一切都收拾好了,才请同学们进教室上课。坐在老师打扫过的教室,全班同学一个个出奇地规矩。
第二天,老师依旧如此,有些同学说:“李老师让我们打扫吧。李老师微笑着说:“不,这一周我做值
日。”一星期后,李老师安排了值日表,每天值日的学生都非常认真负责,就连卫生角落也打扫得干干净净。教室卫生向来由学生轮流打扫,很少见过老师也做值日的。李老师不仅这样做了,而且做在学生之前,做得一丝不苟。学生由起初的费解到后来的愧疚,以致最后肃然起敬。在李老师的带动下,这个有名的卫生差班,周周都能得到卫生流动红旗,还不时得到学校的表扬。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这本书中,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本人愿意,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B项正确。
A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德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没有涉及教师。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A项正确。
B项:巴班斯基在其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赞科夫在其著作《教学与发展》中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其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是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特殊认识论”源于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并由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古代社会统治阶级脱离生产劳动,鄙视生产劳动,体现了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内容。B项正确。
A项: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文化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2)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5)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6)文化传统影响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来源: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P102】
本题考查的是对遗传决定论(内发论)的理解。遗传决定论(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生而知之”是指天生本能的知性,天赋,强调的是天赋对于人的发展的影响,体现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C项正确。
A项: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由宏观到微观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其中,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符合题意,当选。因此,C项正确。
A项: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教育目的居于第一个层次,是由国家提出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课程的由来。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可以看作教育史上第一本关于课程理论的著作,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C项正确。
A项:斯宾塞代表作《教育论》,但是《教育论》并不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儿童与课程》。但是《儿童与课程》并不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泰勒著有《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这本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或圣经,而非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专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所以说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争论实质是关于知识与能力。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教学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题干中,田老师一方面讲解了“压强”的概念,呈现了理论,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该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联系了实际,因此,体现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A项正确。
B项: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启发性原则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的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干中,于老师把一张纸揉成团,把另一张纸烧成灰,让学生观察从而理解相关知识,这属于展示直观教育,因此,于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演示法,B项正确。
A项: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参观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德育方法。个人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其常用的方式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题干中马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体现的即是个人修养法。D项正确。
A项:说服教育法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题干中并没有说服教育法的应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榜样示范法的应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实际锻炼法是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实际锻炼法的应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德育途径。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德育途径有:(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因此,思想品德课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D项正确。
A、B、C三项:均属于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但并非是基本途径。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基本特征包括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其中恒常性指的是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材料中说白衬衫亮度差别很大,但人们能够将它知觉为白色,这就是亮度恒常的体现,因此D项正确。
A项:整体性,指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选择性,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理解性,指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的是发散思维的特点。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变通性即灵活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题干学生乙说面粉可以做馒头、捏面人等,相比于学生甲,类型更多。因此,变通性更好。C项正确。
A项: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流畅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同类型答案越多,即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学生甲流畅性较高。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种类。组合学习也称并列结合学习,是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的学习。学习遗传和变异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学习,遗传会对变异产生影响,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遗传还有其他因素,因此二者是组合关系。A项正确。
B项: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元认知策略。监控策略是一种常用的元认知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不断反省和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是否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如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都属于监控策略。题干中晓杰常常自我提问,属于监控策略。因此,D项正确。
A项:复述策略是指为了在记忆中保持所学信息而对信息进行重复识记的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组织策略组织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以及归类策略。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目标,在进行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进一步明确认知目标、确定认知过程和环节、预计认知结果、选择认知策略并评估其有效性。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情感的分类。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其中,理智感是指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选项中,在解答难题时产生的疑惑、惊讶和焦躁属于理智感。因此,B项正确。
A项: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荣誉感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情绪。情绪的状态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其中,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它是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题干中,志君喜欢的球队获胜,欣喜若狂,这是激情。B项正确。
A项: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它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向某一特定对象,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应激是外部压力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热情不属于情绪状态,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性格。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1)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性格的态度特征在性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2)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它包括行为方式和水平的调节,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3)性格的情绪特征,指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或被动感知 习惯于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等。题干中,晓颖诚实、勤奋,这些都属于性格。A项正确。
B项: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为秉性、脾气、性情。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本题考查挫折的应对。升华是指将心理欲望从社会不可接受的方向转向社会可接受的方向的过程。例如,歌德在内心非常痛、想要自杀时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题干中,雨晴通过写诗作画让自己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这属于升华。D项正确。
A项:脱敏法的创立者是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朴,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当事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强化法的具体做法为每当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时,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出现之后,采取奖励办法立刻强化,以增强此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幽默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处境困难或尴尬时,用一种机智、双关、讽喻、诙谐、自嘲等的语言、动作的良性刺激来化解困难或尴尬,以摆脱内心的失衡状态。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这种内化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3)内化是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之成为自己的一种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念一体化,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题干中,国强认为欺负弱小是不可取的,不道德的,在生活中总是能自觉杜绝此行为,这属于信内化阶段。B项正确。
A项:依从阶段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和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与题干不符,排除。
C、D两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本题考查课堂气氛的类型。课堂气氛是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它包括知觉、注意、思维、情绪、意志及定势等状态。课堂气氛的类型包括:(1)积极的课堂气氛;(2)消极的课堂气氛;(3)对抗的课堂气氛。其中,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教师因此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而维持秩序。题干中,学生过度兴奋、随便插嘴、故意捣乱,以上特征符合对抗型课堂气氛。C项正确。
A项: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又深刻地思考。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提心吊胆地上课。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2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其中,美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的。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使学生在求真、向善、趋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两者并不等同。因此,题干片面化了美育的概念。
故表述错误。
23正确答案是:
表述正确。
间接经验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在学校教学中应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样能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因此,学校教学应以间接经验为主。
故表述正确。
24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为力求成功,另一种称为避免失败。力求成功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喜欢选择有 50% 把握的、有一定风险的工作,通过完成任务提高其自尊心,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避免失败的人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的任务,这种选择能防止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产生心理烦恼。因此,力求成功者倾向选择50%难度的任务,而非稳操胜券的任务。
故表述错误。
25正确答案是:
表述错误。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场依存型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两种认知风格各有优缺点,没有好坏之分。因此,场独立比场依存更加优秀表述错误。
故表述错误。
26正确答案是: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7正确答案是: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8正确答案是: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的时间内相对稳定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即将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中。
(4)注意的转移。是指主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9正确答案是:
(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处于此阶段的教师会更多的关注人际关系。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某些教学材料和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30正确答案是:
(1)李老师使用的是榜样示范法。材料中,李老师以身作则,通过自身打扫卫生的模范行为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体现了榜样示范法。
(2)榜样示范法是指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要选好学习的榜样。材料中,李老师将自己选作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打扫教室卫生的活动中以身作则,做好了示范,选好了榜样。
其次,要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材料中,李老师先自己打扫卫生的做法得到了学生认可,使学生对李老师肃然起敬,激发了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最后,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自身行为,提高修养。材料中,在学生对李老师产生敬慕之情后,逐渐转化为切实的卫生行动,最后获得了流动红旗,体现出运用榜样调节自身行为的要求。
【参考文献】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M],2016
31正确答案是:
(1)材料中的学习现象体现了概括化迁移理论。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
材料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而平仄规律是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共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很容易总结出五言律诗以及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正是体现了概括化原理的掌握对迁移的影响。
(2)角度1:①精选教材。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规律性内容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
④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仅教给学生组织良好的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
角度2:概括化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具体来说,需要做到:
①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其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
②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列举各种变式,使学生正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同时应结合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情境进行讲解和学习,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而把握其实质,并能在遇到该原理、原则适用的背景时,准确地运用原理、原则去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以防止学生对某一原理、原则的理解和运用仅局限于习得该原理、原则时的情境的情况。
③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措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学会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和练习,以达到熟练记忆和运用的目的。